下载此文档

荆江南岸 几条有故事的河道.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荆江南岸几条有故事的河道
长江出三峡后,经宜(城)枝(江)河段就进入了著名的荆江河段。在荆江南岸,分布有松滋河、藕池河和调弦河,三条河道的长江河口分别为松滋口、藕池口和调弦口。这几条河流在沟通长江与洞庭湖、荆江防洪安全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松滋河记忆
说到松滋河,就不能不说松滋、不能不说松滋口。
松滋有着十分独特的历史。查阅有关松滋的历史,有一段十分简洁的表述:“松滋地域古属荆州,战国属楚,秦属南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设县,名高成。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裁高成,并入孱陵(今公安县)。三国时属吴,隶于孱陵,但设乐乡督治。东晋咸康三年(公元337年)庐江郡之松滋县(今安徽省宿松县)部分流民避兵乱到此,侨置松滋县,从此县名延续至今。”
这一段话,告诉了我们这样几个信息:2200多年前,松滋这个地盘叫高成;1980多年前,高成被裁,并入现在的公安县;1670多年前,来自庐江郡松滋县的一大批流民躲避兵乱,来到了当时称为乐乡的地方生活,于是,这批来自战争沦陷区的移民就“侨置”在这里,这片土地也就开始叫松滋了。
查询“侨置”一词得知,这是我国古代政权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为其重建州郡县,仍用其旧名的行政管理制度。也就是说,当时应该有两个
“松滋县”。
这另一个“松滋县”就在与湖北松滋相距千里的安徽宿松。早在公元前184年(西汉高后吕雉统治时期)这里就设松兹侯国,隶属庐江郡,与现在的湖北黄梅同属一郡;西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建县;许是西汉平帝刘?b钟情于水的缘故,元始五年(公元5年)将“松兹”改为“松滋”。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也就是那批流民侨置到湖北261年后,庐江郡的松滋县更名为宿松县,并一直沿用至今。宿松,既含有对旧松滋的怀念,也意为湖北松滋的源头。换句话说,中国历史上曾经在260多年时间里,相隔千里的两地,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松滋县”。
再说松滋河与松滋口。
历史上,松滋一带水患频繁,几乎十年九水,十水九灾,十灾九贫。宋代诗人陆游有诗云:“西游六千里,此地最凄凉。骚客久埋骨,巴歌犹断肠。风声撼云梦,雪意接潇湘。万古茫茫恨,悠然付一觞。”说的就是松滋。
清同治九年(1870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加之当时长江中游包括江汉平原在内的大片地区普降大雨,“洪水泛涨,江堤、垸堤溃漫殆尽”。时称“数百年未有之奇灾”(同治《公安县志》),其中松滋庞家湾(今新江口)、黄家铺(今沙道观)堤溃,“洪水泛滥,漂流屋宇人民田禾无算”(民国《松滋县志》)。之后,黄家铺堤被堵复。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长江再次发生大洪水,堵复不实的黄家铺又一次溃口。再次溃口后,堵与不堵,在当时争议颇多。一方面财力匮乏,无力堵复;另一方面,松滋溃口,给泛滥的长江洪水找到了新的出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荆江防洪的压力。于是,溃口再未堵复,任其泛滥四五十年之久。松滋溃口后,洪水夺取虎渡河故道,迫使虎渡河东迁,形成了一条新的河流
――松滋河。《清史?水利志》称:“荆江因松滋溃口,终成长江松滋入湖水道,自此形成荆江段四口分流入洞庭湖形势,江北江汉平原防洪形势稍有疏解。”
松滋河连江口这个地方在溃口之前叫“沉银口”,据说是在明代,有

荆江南岸 几条有故事的河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fjmvg964
  • 文件大小29 KB
  • 时间2017-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