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地质年代记忆口诀 】是由【小sjj】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地质年代记忆口诀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地质年代记忆口诀
新生早晚三四纪,六千万年喜山期;
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印支两亿年;
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系;
震旦青白蓟长城,海西加东到晋宁。
注:
1、新生代分第四纪和早第三纪、晚第三纪,构造动力属喜山期,时间从6500万年开始。
2、,属燕山、印支两期,燕山期包括白垩纪、侏罗纪和三叠纪的一
部分,印支期全在三叠纪内。
3、古生代分为早晚,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属晚古生代,属海西期;志留纪、奥陶纪、
寒武纪在早生代,属加里东期;震旦纪、青白口、蓟县、长城纪在元古代,震旦属加里东
期,其余属晋宁期
Q第四纪新近级又叫新第三纪N古近级又叫老第三纪E白垩纪K侏罗纪J
T三叠纪二叠纪P石炭纪C泥盆纪D
《工程地质》习题与答案来源:乔永康的日志
《工程地质》习题与答案
一、填空题:
⒈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分为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⒉确定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有____、____、、和____。
⒊河流流水对碎屑物的搬运方式有____、____、____三种。
⒋构造运动按其运动方向分为____和____,其中阶地的形成是由地壳的____所引起的。
⒌地震的基本烈度是指____。
⒍按软土的沉积相和沉积特征,可将其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四种。
⒎泥石流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是____、、。
⒏河流沉积物的主要沉积场所有____。
坡要素名称
⒑岩溶区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____和____。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全选对得2分,少选按比例扣分,)
⒈下列岩石中,属于变质岩的岩石有()
⒉接触变质作用的主导因素是()
⒊某岩层产状为S40°W∠35°N,则与此相同的产状表示方法有()
S40°W∠35°°∠35°°∠35°°∠35°N
⒋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中,分选和磨圆度最好的是()
⒌地层出若现不对称性的重复现象,则此处存在的地质构造为()
⒍总硬度是指水中()的总量。
、
⒎软土具有下列工程地质性质()
⒏鉴定变质岩的明显标志是()
⒐最易发生崩塌现象的是()
()
.
三、判断并改错题:(,)
⒈矿物所具有的颜色称为条痕。()
⒉河曲的形成及河床的变深是由河流的侧蚀作用造成的。()
⒊变质岩的前身既可以是沉积岩,也可以是岩浆岩和变质岩。()
⒋古生物化石是沉积岩独有的构造特征。()
⒌冲刷作用形成冲积物Qal。()
⒍岩土的持水度越大,给水度也越大。()
⒎阶地的级数越大,表示形成的年代越晚,所处的位置也越高。()
⒏轴面与岩层面的交线称为褶曲的轴线。()
⒐当地下水中含CO时,地下水具有侵蚀性。()
2
⒑承压水是一种有压重力水,而潜水有一个无压的自由水面。()
四、读图题:
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其判断依据是什么?
。(包括类型及其分类、判别依据)
。
。
五、问答题:
,工程中按风化程度的大小将岩体分为哪五个带?
“V”字型法则判断岩层倾向?断层的倾向是否可以用“V”字型法则判断。
?
工程地质学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
1、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2、地层层序法、古生物比较法、标准地层对比法、地层接触关系法。
3、悬浮式、跳式、跃滚动式。
4、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垂直运动。
5、某一地区在一百年内能普遍遭受的最大地震烈度。
6、沿海沉积型、内陆湖盆沉积型、河滩沉积型、湖沼沉积型。
7、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充足的突发性水源、陡峻的瓢形地形。
8、河流的中下游及河流的入海(湖)口。
9、滑坡后壁、滑坡体、滑坡舌、滑坡床。
10、地基不均匀沉降和地面塌陷、基坑及洞室涌水和岩溶渗漏。
二、选择
1:B、C、D2:A、C3:BD
4:C5:B6:C、D
7:B、C8:C、D、E9:A
10:A、D
三、判断
1、错。矿物粉末的颜色称为条痕。
2、错。河床的变深是由河流的下蚀作用造成的。
3、对。
4、对。
5、错。冲刷作用形成洪积物Qpl,冲积物Qal由河流的搬运与沉积作用形成。
6、错。岩土的容水度一定时,持水度越大,给水度越小。
7、错。阶地的级数越大(小),表示形成的年代越早(晚),所处的位置也越高(低)。
8、错。轴面与岩层面(水平面)的交线称为褶曲的枢纽(轴线)。
9、错。当地下水中含有侵蚀性CO(即游离CO含量大于平衡CO含量)时,地下水具有侵蚀性。
222
10、对。
四、读图
1、本区出露的T、J、K地层的岩层属于水平岩层。因为地层(岩层)的分界线与等高线平行。
2、本区的地质构造为一近EW向的褶皱构造,该褶皱两翼由Z、€、O地层组成,核部由C地层组成,由于核部地层较
两翼地层新,故可判断为向构造。斜且该向的斜E端上扬、W端倾伏。
3、Z、€、O地层之间可定为整合接触。因为地层连续且分界线平行。
O与C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因为虽有分界线平行但中间有S、D地层缺失。
C与T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因为地层分界线相交且中间还缺失P地层。
T、J、K之间可定为整合接触,因为地层连续且分界线平行。
4、本区地质发展史简述:震旦纪(Z)至奥陶纪(O)时期,本区处于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形成了整合接触的一套地
层即Z、€、O系地层。奥陶纪(O)末期及志留纪(S)至泥盆纪(D)时期,本区地壳有上升运动发生形成海退,本区
抬升出海面而沉积间断并遭受风化剥蚀,因此志留系(S)至泥盆系(D)地层缺失。随后本区又发生海进接受沉积,形
成了石炭系(C)地层呈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O)地层之上。
石炭纪(C)末期,由于海退作用再次发生,引起第二次沉积间断并造成二迭系(P)地层缺失。地壳运动变为以水平运
动为主并较为强烈,本区受近SN向的水平力挤压,形成了轴向近EW向的向构造。斜这一时期伴有岩浆活动,产生了
WS角的花岗岩侵入体(γ)。
二迭纪(P)末期,本区又一旋回的海进作用发生,至白垩纪(K)或更晚均处于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形成了三迭系(T)、
侏罗系(J)和白垩系(K)地层覆盖于石炭系(C)地层之上。
三迭纪(T)之后的海退,地壳运动以垂直上升运动为主,使本区再次平缓抬升出海面,保持了三迭系(T)、侏罗系(J)
和白垩系(K)地层的岩层水平。尔后由于经受长期的风化剥蚀,在区内东部和西部各形成一个山包,中部形成一SN
向的冲沟。
五、问答题
1、要点:
暴露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岩石,由于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或生物化学的作用的影响,在原地逐渐发生机械破碎和矿物
成分改变、丧失原有完整性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
岩石风化程度强弱的确定,可主要依据以下四个方面:
(1)、岩石中矿物颜色是否变化:(2)、岩石中矿物成分是否变化:
(3)、岩石的破碎程度怎样:(4)、岩石的强度是否变化:
工程中按风化程度的强弱将岩体划分为五个带:
(1)、未风化;(2)、微风化;(3)、弱风化;(4)、强风化;(5)、全风化。
2、答:由于地表面一般为起伏不平的曲面,倾斜岩层的地质分界线在地表的露头也就变成了与等高线相交的曲线。当
其穿过沟谷或山脊时,露头线均呈“V”字形态。根据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的结合情况,“V”字形会有不同的表现:
A:“相反相同”——即: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同方向弯曲,但露头线的弯曲度总比等高
线的弯曲度要小。“V”字形露头线的尖端在沟谷处指向上游,在山脊处指向下坡。
B:“相同相反”——即: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反方向弯曲。“V”字形露头线的尖端在沟谷
处指向下游,在山脊处指向上坡。
C:“相同小相同”——即: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岩层倾角小于地形坡角,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同方向弯曲,
但露头线的弯曲度总是大于等高线的弯曲度。“V”字形露头线的尖端在沟谷处指向上游,在山脊处指向下坡。
根据以上“V”字形法则,就可以判断岩层的倾向。
“V”字形法则同样可以用来判断断层面的倾向,但不能判断断层的性质。
3、答:黄土是一种产生于第四纪地质历史时期干旱条件下的沉积物,以风成沉积为主,也有其它成,它的因内部物质
成分和外部形态特征都不同于同时期的其它沉积物。
黄土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由黄土的特殊工程性质——黄土的湿陷性决定的。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其结构迅速
破坏并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现象称为黄土的湿陷性,大部分黄土(约70%)具有这一性质,对黄土地基湿陷性的正确评
价是这一问题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查明黄土在一定压力下浸水后是否具有湿陷性;2、判别场
地的湿陷类型,属于自重湿陷性还是非自重湿陷性;3、判定湿陷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即强弱程度。
工程上利用湿陷系数δ来判别黄土的湿陷性,一般当δ<,δ≥。
sss
(答案仅供参考)
地质年代记忆口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