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孔子学做人做事做学问(3).doc跟孔子学做人做事做学问(3)
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说:当官的人如果能够做到以德服人,他就会像天上的北极星那样,被群星环绕。
一个人,修身、齐家、治天下,重要的是讲一个德字。有道德,就有人格魅力,就有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就能够成为一个核心,被众人拥戴,形成权威。以德治国,说的是这个道理;一个企业、组织也要讲这个道理。当领导的,做管理工作的,一定要认识到权力产生的威信,常常会因为职位的变化而改变,因为优秀品德和人格魅力带来的威信、敬重、感召力、凝聚力却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前者属于职务内权威,具有强制性,他不得不服从;后者是职务外威信,与组织和职务没有关系,他的服从和认可完全是自发的,发自内心,心甘情愿,而且无怨无悔。前者如同“捆绑夫妻”,面和心不和,口服心不服;后者如同“自由恋爱”,铁了心牵手,上刀山下火海义无反顾,面不改色心不跳。这时候精神感召力的巨大作用远远超越了金钱带给人的刺激,“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法则,也并非万能。
我们用三种不同的模式描述现实生活中的征服状态。这三种状态分别是以力服人、以理服人和以德服人。以力服人,靠的是实力,而且要动手。但实力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服人者和被服者必然产生矛盾、斗争和反抗,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顺服,对方会寻找机会以更大的力量反抗征服者,这种更大的力量可能是地位、权势、靠山、金钱等等,也可能是卧薪尝胆、东山再起。显然,以力服人只是表面的、形式上的,其实并没有真正折服。以理服人,必然要围绕着各自的道理展开唇枪舌剑般的争论、争辩,要动嘴,双方吵得不可开交,最后有一方占了上风,一方败下阵来,结果是口服心不服,因为一方被另一方的大道理说得理屈词穷、哑口无言,实际上也没有真正的顺服,因为一旦他得理,就会变本加厉把对方驳得体无完肤,这就叫
“得理不饶人”,让对方也尝尝张嘴说不出话的滋味。只有以德服人,既不动手攻击,也不动嘴灌输,靠的是内心的认同和情感的皈依,结果是心服口服、心悦诚服,这才称得上真正的佩服、折服、服气。《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就是以德服人。德,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基。
北极星所以被众星拱之,是因为它“居其所”,一个人所以被大家拥戴,是因为他有德。所以,一定要理解孔子的主张,把道德品质贯彻在自己的工作中,用人格魅力感召别人,在你的周围就会有一大批追随者。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二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说:用政策法律引导百姓,用刑罚约束其行为,群众就只求无罪免受处罚而失去了羞耻之心;如果以德治国,用礼仪规范约束百姓,群众就有了羞耻之心和是非观念,就能自觉遵守并主动约束自己的言行。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孔子是一个伟大的设计师、优秀的管理顾问。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两种不同的为政思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按照第一种方针实施管理,其结果是大家伙儿都很听话,服从,守规矩,不迟到早退。但仔细观察会发现,人们只是在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从不出格,没有人会积极主动地干活。因为大家伙儿的目标追求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害怕出错,担心受到处罚,没有是非观念,只求干好份内的事,人们常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就是最典型的写照。行为整齐划一,但是没有团队
跟孔子学做人做事做学问(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