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OH3O++OH-ΔH>0或者H2OH++OH-ΔH>0①25℃时:KW==10-14mol·L-1②(H2O)=(1000g/L)/(18g/mol)=(常数).常温时α水=10-7/=×10-9=×10-7%:(1)温度的影响规律:升高温度,水的电离度.(2)浓度的影响规律:①加入酸,c(H+)增大,水的电离平衡向移动,水的电离度。②加入碱,c(OH-)增大,水的电离平衡向移动,水的电离度。③加入因水解而使溶液呈酸性或呈碱性的盐,使水的电离度。④加入因电离而使溶液呈酸性的酸式盐,如:NaHSO4、NaHSO3和NaH2PO4等,相当于加入酸的作用,使水的电离度。[特别提醒]:水的离子积不仅适用于纯水,还适用于稀的电解质溶液。[例1]向纯水中加入少量的KHSO4固体(温度不变),则溶液的()A、pH值升高B、[H+]和[OH-]的乘积增大C、酸性增强D、OH-、中性或碱性的判断依据是::若c(H+)>c(OH-)c(H+)=c(OH-)c(OH-)>c(H+):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pH=;同理pOH=[特别提醒]:在标准温度(25℃)和压力下,pH=7的水溶液(如:纯水)为中性,水的离子积常数为1×10-14,且c(H+)和c(OH-)都是1×10-7mol/L。pH愈小,溶液的酸性愈强;pH愈大,溶液的碱性也就愈强。通常pH是一个介于0和14之间的数,当pH<7的时候,溶液呈酸性,当pH>7的时候,溶液呈碱性,当pH=7的时候,,pH=7可能并不代表溶液呈中性,这需要通过计算该溶剂在这种条件下的电离常数来决定pH为中性的值。如373K(100℃)的温度下,pH=6为中性溶液。[例2](1)某温度下,某溶液的pH=7,该溶液一定是中性溶液吗?(2)某温度下纯水的c(H+)==×10-7mol/L。在此温度下,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10-13mol/L,则该溶液的pH值可能是________。[解析]在该温度下,kw=c(H+)·c(OH-)=×10-7××10-7=×10-14。c(H+)=×10-13mol/L,则溶液可能呈酸性或碱性。若酸性溶液,溶液中的c(H+)=×10-14/×10-13=×10-1mol/L。所以溶液的pH值=-lgc(H+)=-lg(1×10-1)=1;若碱性溶液,则溶液的pH值=-lgc(H+)=-×10-13=13-lg4=。【答案】(1)不一定(2)。[规律总结](1)在25℃时是中性溶液,低于25℃时是弱酸性溶液,高于25℃时是弱碱性溶液。(2)本题的情境转换成非理想状况,主要考查考生灵活应变的能力。,先求c(H+),再求pH。C(H+)=
2012年高考化学_第五部分_化学反应原理_第22讲__水的电离与溶液的酸碱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