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会议报道“活”起来
会议报道是县级电视媒体新闻报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会议报道中蕴含着政策引导、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诸多价值含量较高的新闻。但是在会议新闻中,县级电视台又通常步入模式化、程序化的误区,形式单调,格式老套,枯燥乏味,观众没有兴趣,甚至十分反感。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压缩和改革会议报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而随着观众精神需求的日益提高,改革会议报道已是迫在眉睫。不改,会议新闻就会失去观众,从而大大降低电视节目的收视率。那么,如何在现在基础上改进会议报道,使之在观众心目中“活”起来呢?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会议报道不受观众欢迎的原因。
其一,内容上的“远”。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传播活动,电视工具作为先进的传播媒介,决定了它传播的内容要么给人以新的知识和信息,要么给人以情感上的愉悦。而目前县级电视新闻节目的通病却是,大量会议报道充斥于电视荧屏,其形式大多不外乎某月某日某部门在某地召开某某会议,某某领导出席,某某领导主持,某某要求,某某指出,某某强调,等等,千篇一律,空话夸话连篇。
其二,画面上的“死”。本来电视画面可将视、听融于一体,并可融入现场声、字幕、图表等形式,具有极丰富的表现潜能。但是目前不少县级台的会议报道几乎将这种潜能压到了最低限度。无论什么会议都是大场景加上主席台中景、领导人特写、中间再穿插些与会人员的镜头,缺少色彩,更缺少动感,画面单一,
“人”满为患,谁愿意耐着性子看下去?
其三,挖掘上的“浮”。与记者主动去找的新闻不一样,会议新闻大多数是“派遣新闻”。因此记者很少开动脑筋,很少在挖掘新闻价值上下功夫,大多是镜头拍好后,向有关单位要份会议材料回去抄抄敷衍了事。一般的会议新闻从新闻价值上讲,本来起点就不高,再加上记者的墨守成规和简单从事,难免使会议新闻呆板、浮浅,索然无味,缺少生气和吸引力。
笔者在十年的新闻工作实践中领悟出,要改革会议报道,除“忍痛割爱”尽量压缩会议报道,摒弃格式化、程序化的模式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用“新闻眼”观察会议,跳出会议写新闻
除一些题材重大、规格较高的会议外,对于一般会议,要学会跳出会议束缚的圈子,从面面俱到的大量材料中掘取有价值的新闻。这就要求我们电视记者要加强业务学习,勤于思考,苦于提炼,造就一双“新闻眼”。要善于分析、挖掘会议文件和会议内容中蕴含的“亮点”,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线索,挑出老百姓最为关注、最感兴趣的“焦点”来。至于某某出席会议、某某讲了话,观众对此并不在意,应略去不写。非写不可时,可放在新闻最后来写。例如有的会议,它本身不会引起太多人的关注,但与会议相关的一些情况,如会议要解决的问题的成因、背景、现状以及发展趋向等有关问题更让人关注。这时候,便可将镜头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空间,挖掘会议背后的真实事件,然后结合会议一起报道。这样,会议召开前后的反响远比会议本身更让人注意。这时直接报道会场内外的群众反响,那会议召开所达到的目的、效果在新闻里就更明显、更让人信服、也使会议报道更丰富了。在这方面我们县级台可以借鉴中央台
“两会”报道的做法。记得在“两会”报道中,政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者并没有只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在采访人大代表对该制度反映的同时,又深入到江西南昌某村就老百姓
如何让会议报道“活”起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