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我的母亲
教师
学科
语文
授课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数
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概括文章中的具体事件,分析母亲优秀的性格品质,感受母亲的人物形象。
⑵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
2、过程与方法
⑴诵读课文,把握母亲形象,感受母亲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及其深远影响。
⑵引导学生延伸阅读有关胡适的传记,全貌性地感知胡适及其作品所包蕴的人文内涵。
3、情感目标:通过对作品情感的把握,培养出尊重母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
2、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逆反心理较重,往往把母亲的嘱咐当成唠叨,教师可借助这篇课文,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爱,明确自己的一切都来自母亲。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课文,概括文章中的具体事件,分析母亲优秀的性格品质,把握母亲形象,从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母亲,你们会怎么形容呢?就像同学们所说,母亲勤劳、善良、严格,甚至是有些唠叨,但无论如何,老师都认为她是爱你们的。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来认识一位伟大的母亲,她以自己的仁爱,宽厚,造就了中国文坛上的一位巨匠——胡适。今天,我们就随着胡适的文笔,来了解胡适的母亲。由于这篇文章的年代比较久远,在上课之前,我们首先要先了解一下相关的资料。
激情导入
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胡适,原名胡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诗人、学者。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岁赴美留学,26岁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
二、胡适母亲简介:胡适的母亲冯顺弟,安徽绩溪人,16岁嫁给比自己大32岁的胡适的父亲做填房,婚后第三年生胡适。胡适3岁时父亲不幸去世,母亲冯顺弟当时才23岁,人生路途刚开始,便青年丧夫开始了寡居生活,并且还要当家作后母,周旋于和自己年龄相当甚至是比自己还要大的儿子和儿媳们之间,她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尽管如此,她依然严格管教自己唯一的儿子,千方百计送他读书,终于将胡适培养成材。
三、检查预习:读准生字词,理解生字词含义。
使学生更全面把握课文
扫清生字词
讲授新课
四、课文分析
通过介绍,我们可以感知到胡适的母亲是一位很传统的中国妇女,年轻守寡,在一个传统的封建家庭中,这样一个女人要承受的苦痛和压力是很难得一想象的。在阅读时,我们必须要把握住这个要素来把握文章。本文是一篇传记散文,人物如何的刻画得饱满应该是作者要考虑的前提条件。请同学们迅速阅读文章,说说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刻画人物的。
(一)速读课文,整体把握:
教师点拨,理清文章的整体结构。
第一部分:回忆童年往事。(1~4,为写母亲做铺垫)
1、“文绉绉”性格的成因——来自自身原因和母亲原因(社会环境)
2、写自己爱学习的性格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
3、写两次失去发展的机会。
4、自然过渡。
第二部分:回忆母亲。(5~12)
1、写母亲“教之严,爱之慈”。
《我的母亲》教案(第一课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