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区中进区卡的设计和使用
2013年9月
活动区是幼儿自主活动的区域,也是幼儿园活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幼儿抢着往一个区角挤,谁也不肯让;这里的画才画了一半,画笔一丢又跑去那里玩橡皮泥;玩橡皮泥的人太多了,拿了橡皮泥就往建构区走……,于是活动区中的材料,流落到别的地方,越来越少,幼儿的活动也显得越来越无组织性。
进区卡可以在幼儿自主活动和常规之间建起一道连接的桥梁,有效减少了区角内拥挤不堪和半途而废的现象,同时也为教师的客观、全面的评价活动带来依据和方便。
进区卡的作用
进区卡的设计、制作原则
首先要使进区卡童趣化,能深深打动和吸引幼儿。
其次要体现幼儿的年龄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
如:小班的进区卡要具有使用简单、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富有感官刺激
等特点。小动物形状的进区卡:青蛙的家(配青蛙挂饰的活动区)是看书
的;小猴的家(配小猴挂饰的活动区)是烧饭、照顾娃娃的;小猪的家
(配挂小猪挂饰的活动区)是搭积木的等。
大班幼儿的书写、绘画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发展。他们自己就会画青蛙、
画小猪,有的还会写自己的学号和名字。因此可以让幼儿自己
设计图案或增添一些符号化的
标志,激起幼儿的兴趣,符合
幼儿能力发展的需要。
一、适宜性原则
二、方便性原则
一要幼儿使用方便。使用方便包括取用方便和活动方便,二者缺一不可。
二要教师制作、分发方便。
取用方便:进区卡在使用时有一个同时性的特点,即所有的幼儿几乎是在
同一时间配挂或取下进区卡,这两个动作分别发生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或结
束部分。这两段时间又恰好是活动中最忙最乱的时刻。
活动方便:进区卡的使用不能影响幼儿的活动。例如进区卡不能让幼儿始
终拿在手上、不能放在口袋里。
制作方便:不要过于复杂。
分发方便:是指进区卡不需教师逐一分发,只要把它放在一个地方幼儿会
自行使用,不需别人帮忙。特别
是有绳子的卡,应选择较粗有不
易打结的尼龙绳。
三、安全、耐用、反复性原则
幼儿年龄小,安全意识薄弱,幼儿每天使用的进区卡必须是安全的。
有尖角的、锋利的、针状的东西是不能出现在卡上的。进区卡制作好后
一般至少要用1—2个学期,每个星期至少要用5次,一个月至少要用20次。
因此必须坚固、耐用,能反复使用。纸制的进区卡最好能塑封,便于反复
使用。
四、合作性原则
师幼共同参与进区卡的设计和制作。特别是中、大班,教师和幼儿
共同讨论进区卡的大小、形式、内容,让幼儿自己制作自己的进区卡。
这样不仅可以使幼儿感受到制作进区卡的成功体验,同时幼儿还会更加
爱护自己的进区卡,初步了解
进区卡的规则意识,增加活动
的兴趣。
进区卡的类型和使用
进区卡的类型可以是多种多样,但必须是符合幼儿各层次水平的需求,还要体现上述的原则,有利于活动的开展和评价。
配挂卡:
配挂卡的卡面以各种各样的动物形象为主,主要是针对小班幼儿设计的,
也适用于中班。让他们随身带着进区卡,教师和其他幼儿才能马上发现乱窜
区角的幼儿。同时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及时督促他们回到原来的活动区。 使用时首先在各个区角的显眼处贴上该区角的形象标志,如音乐角可以
贴小熊敲鼓的标志,并在旁边放置或悬挂一定数量的小熊进区卡。活动时幼
儿到自己喜欢的区角中拿好进区卡
配挂在自己身上。配挂卡有戴在
手腕上的手腕卡和挂在脖子上的
挂件卡等形式 。
母子卡:
这种类型的进区卡主要是针对中班幼儿设计的,也适用于大班。
教师提供两个让全班幼儿放卡的母袋(一个是开心袋,一个是不满意袋)和各个区角中使用的子袋。活动时幼儿从母袋中拿出有自己标志的进区卡放到自己喜欢的活动区的子袋中(子袋的插卡口和本活动区最多活动人数相等)。活动结束后从子袋中拿出进区卡放到相应学号的相应心情的母袋中(每个母袋的插卡口和全班幼儿的人数相等)即活动中玩得开心的幼儿将自己的卡放入开心袋中,玩的不开心的把卡放入不满意袋中,把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心情亮给大家看。教师可以通过幼儿的插卡情况,及时了解幼儿的情绪反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种类型的
进区卡使用较多,形式多样其
中有粘贴式、插卡式、悬挂式
如纽扣卡(在放卡处订上扣子,
卡上用橡皮筋盘个圈)。
书写卡:
书写卡主要是针对大班幼儿设计的。
大班幼儿控制能力较强,有一定的纪律性,判断能力,且具有一定的
书写能力。因此可将进区卡设计成表格状。教师把某个区角的标志和参加
活动的人数、日期、窜区记录制成表格并封塑, 使用时把它贴在区角的显
眼处,旁边挂一支水笔。幼儿可把自己的学号或名字写在相应的格子里。
在活动结束后,幼儿根据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在学号旁边作记号打上“√”,
不理想的打“×”,有问题的打“?”。教师也可以随时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
便于教师的指导。当书写卡
区域活动中进区卡的设计和使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