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3.1 古诗二首.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3 角度
教学
要求
,体会站在不同角度看事物往往会看到不同的景色的道理。
、新词。查字典,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背诵古诗。
重点
难点
,弄清楚古诗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知识点详解☜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①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①这两句诗应如何理解?有什么作用?]
诗意:飞来峰顶灵隐寺前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在这看见旭日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②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什么?]
②后两句抒情议论,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诗意: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赏析: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早年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①概括地写出了庐山千姿百态的风景。
[①这两句诗主要写什么?]
诗意:从正面看,是绵延的山岭;从侧面看,是峭拔的山峰。从远处遥望,在近处观察,从高处俯视,从低处仰望,庐山形态万千,各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②这是诗人谈游山的体会,它告诉我们一个认识事物的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只缘身在此山中。[②这两句诗应怎样理解?]
诗意:看不清楚庐山真正的面目,就是因为我们身在庐山之中。
赏析: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表议论,而是紧紧围绕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诗人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有感情地朗读,练习背诵。
,体会诗人知难而进的坚定决心和信念。
幻灯片(写明诗句),有条件的可动手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整体把握
1.(出示课件)飞来峰位于杭州西湖,那里景色优美,林木茂盛。作者王安石于1050年任浙江鄞县知县期满,回故乡江西临川,途经杭州时,登临杭州西湖飞来峰,有感而发,写下这首七绝。
2.(教师吟诵《登飞来峰》,把学生带入意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这首《登飞来峰》。(板书题目)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神宗时任宰相,实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等。
二进入情境,品词赏句,理解诗意
、二句。
(1)读一读第一、二句,这两句写出了飞来峰的什么特点?你都看到了

3.1 古诗二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h900965
  • 文件大小384 KB
  • 时间2017-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