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诗词作品的艺术特色简论
在中国源渊流长、群星璀璨的文学史里,苏东坡是一颗明亮耀眼的星辰。就在近千年的文学史上,苏轼在国内外文坛上颇享盛誉,法国《世界报》曾称他为全球东西方十二位英雄之一。号称“千年东坡”。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他出生在一个比较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苏询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又都属于“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母亲程氏也是一个精通文墨的女性。苏轼在他幼年时代,就接受了丰富的封迠文化的教养和熏陶,这对他后来的思想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苏轼的一生是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度过的。
一个作家的作品总是与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政治背景紧密相联的。苏轼成长的时代正是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逐渐形成,社会危机急剧发展的时代。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以后,士大夫阶层仍然在酝酿着政治革新运动,以拯救当时的社会危机。二十一岁的苏轼,正是春风得意的年龄,在欧阳修的主考下,一举考取进士,被授命为主薄、签判一类的地方官,迅速卷进了这个政治革新浪潮。在他33岁那年从四川服完父丧回到汴京,政治局面即发生了新的变化。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创置三司条例司,开始试行新法。这种激进的变法运动,打击了享有特权的豪族地主阶层的利益,其雷厉风行的声势,轰动了整个暮气沉沉的官僚机构。以司马光为首的强大的变法反对派,与王安石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政治较量。这时苏轼也参于反对派的行列,他的《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和《再论时政书》,提出“臣之所欲言者三,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的主张。这一时期他的基本立场已转到守旧派方面。
熈宁九年,王安石罢相,追求高官厚禄的投机者逐渐混入变法派,一场变法与反变法的政治斗争变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与报复,苏轼成了其中的不幸者。谏官李定、舒亶、何正臣摘出苏轼讽刺新法的诗句,加以弹劾。他被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元佑元年,高太后听政。政局又变,司马光旧党上台,苏轼被召回汴京,授翰林学士、侍读、龙图阁学士等职。此时苏轼不满于旧党的倒行逆施,政治态度有所转变,如对免役法,他指责司马光“欲骤罢免役而行差役”的蛮横无理,并痛骂司马光:“司马牛,司马牛!”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再度上台,对元佑党人进行报复、迫害。苏轼一贬再贬。从广东惠州直贬到遥远偏僻的海南儋州,到1100年,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笫二年死在常州。
苏轼的政治实践带有更多的开明的庶族地主阶层的色彩。在他长期的地方官任上,认真地为下层民众做了许多好事:如救灾、治水、请免赋税、整顿军纪等。差不多他任职的每地都有卓著的政绩,得到民众的普遍好感,这在北宋的文人中也是很为突出的。
苏轼的思想脉络的显著特点,是佛、道、儒三家的大杂烩。他倾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想做一个风节凛然、敢作敢为的儒者;但又酷爱淘潜,追求老荘的隐逸生活,并热衷于道教的养生之术;他还精通禅学,跟和尚们亲密往来。“乌台诗案”以后,虽然他对政治未能完全忘情,但佛道儒家思想的发展,成为他个人处世哲学的主导思想,也是他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在一种超然物外旷达态度的背后,仍然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对他的诗词创作具有明显的作用。
二
苏轼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他不仅是诗词大腕,
苏东坡诗词作品的艺术特色简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