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与旅游的文化人类学探析 .doc朝圣与旅游的文化人类学探析
摘要:朝圣和旅游都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有异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另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透析朝圣和旅游的关系:“朝圣”是宗教意义上的精神文化之旅,而旅游则是一种现代精神文化的“朝圣”。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高度关注人类的精神需求与文化体验。
关键词:朝圣;旅游;精神文化;生活方式
在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中,有的学者认为旅游起源于宗教朝圣;有的学者认为旅游是一种“人生仪式”;还有的学者认为旅游是一种“神圣旅程”;有的学者则提出了“旅游是一种现代朝圣”的观点等。这些关于旅游与朝圣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初步创立了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旅游研究的思路与模式,也提供了人类学基于游客体验去审视与探讨旅游的新视角。本文拟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就朝圣与旅游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找到它们之间一些共通的内在意涵。
一、朝圣与旅游:人类生活的“另种方式”
朝圣,顾名思义,就是指宗教信徒去圣地朝拜,是一种为了崇敬的目的,或者为了在某地求得某种神的或者超自然的佑助,或者为了例行或免除某些宗教义务,而走向某地的一次旅程。旅游,顾名思义即“旅行”和“游览”,是一种为了休闲的目的,或者为了在某地求得某种精神的愉悦与升华,或者为了调节或免除某些日常工作与生活的枯乏,而走向某地的一次旅程。
(一)朝圣:人类自古的一种生活方式
几乎自人类诞生之日开始,宗教便成为了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对宗教的本质有如下的表述:“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的苦难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
早在公元前8世纪就兴起了宗教朝圣旅行,古埃及规模隆重的“布巴提斯阿尔铁米司祭”庆典,吸引了尼罗河沿岸各国的朝圣者顺江而至;希腊的奥林皮亚节盛典,更是让宗教朝觐逐渐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活动;还有盛行于中世纪时期的伊斯兰教徒去麦加、麦地那朝圣,基督教徒去耶路撒冷、罗马和圣地亚哥朝圣;传统印度教中的
“林栖者”,他们辞别家室的温暖与束缚,云游四海成为一个个有家不归的托钵僧;再有,公元8世纪的阿拉伯帝国朝觐制度还明文规定,每一个有能力的穆斯林者平生都要完成至少一次的长途旅行:11到14世纪,朝圣就成为了一种广为流行和传播的旅行活动和宗教现象,它经常交织着宗教、文化以及人们的情绪等多种因素,14世纪英国诗人杰弗里·乔叟笔下的《坎特伯雷故事》,就是以这一时期29位香客从伦敦去坎特伯雷朝圣的旅途为背景的,众香客的朝圣历程也象征着当时人们寻找失去心灵家园的精神之旅。此外在中国,古代著名的佛僧法显历游天竺,玄奘西天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以及迄今依然流行的清明扫墓,民间“香社”去泰山、普陀山、武当山进香还愿,还有人们为敬神、事鬼、拜祖先而四处奔走等等。
(二)旅游: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
以色列人类学家埃里克·科恩(Erik Cohen)曾说过:“宗教朝圣是祖先活动的一部分,也是当代旅游的起源……。”关于旅游的起源,目前国内外旅游学界尚存异议,但有一点已成共识,那就是,旅游行为的产生是人们拥有足够闲暇时间、可自由支配收入以及旅游动机的结果。世界旅游组织在
朝圣与旅游的文化人类学探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