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是由【【笑】平淡】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重庆市2022-2023学年(上)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因而十分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戏剧家康斯坦丁•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的“体验理论”,其实质就是强调逼真,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如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是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的:“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在空心的橹里灌上一半水,摇橹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显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让观众接受一个“客观真实的”、不容怀疑的情节。
那么,西方观众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观赏戏剧的呢?观众通常会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
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因而,在剧场里,观众的内心即使被触动,也不会即席发声或者与他人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中国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
真不是在对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显然,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威尼斯小船相比,梅兰芳表现的摇船少女在细节上与客观真实相去甚远,但在逼真度上却各有千秋,因为观众衡量他们的尺度是不同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力图证明这就是真实,所以从真实的角度来看,它还有种种不真;梅兰芳努力去表演得像真实,所以从表现的角度看,它已经很像真实了。这就是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不同的立足点产生的不同结果。
由于中国戏曲重心在演员的表现力,因而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
员能力。最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不同角色、不同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所以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在名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段)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在演员方面,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头子、老太婆,老年演员能扮演小姑娘、小伙子;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女演员能扮演男人。
从以上西方戏剧和中国戏曲的差别中可以看到:西方戏剧力图消除剧情、演员、场景与观众之间
的差异,力争消除欣赏主体与欣赏对象之间的差异,其成就也在这种“消除”之中。中国戏曲很明确地显示着剧情、演员、场景与观众之间的差异,欣赏主体与欣赏对象之间始终保持着审美距离,其成就也在这种“距离”之中。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高二语文试卷:.
(摘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
材料二
德国戏剧家贝尔托•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的建构,与中国传统戏曲有着密切联系。1935年,
布莱希特在莫斯科观看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演出。这一次观演,对其戏剧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36年,布莱希特写成《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一文,提出了“陌生化”这一重要的
美学概念。
布莱希特对欧洲戏剧舞台上流行的“第四堵墙”[注]演剧观极为不满。他指出,欧洲演员表演时
有意把自身隐藏在“第四堵墙”之中。也就是说,演员表演时有意制造舞台表演的真实幻觉,让观众置身于剧情中并触发其感情,使观众的感情与演员自己的感情相融合,从而实现舞台表演对观众的同化。在布莱希特看来,这种强调移情共鸣的演剧方式是欧洲戏剧艺术发展的桎梏。它不仅使演员与观众处于神智恍惚的非理性状态,而且消解了观众的主体意识和行动意志,也削弱了戏剧的社会作用。而要改变欧洲剧场中舞台上的演员与舞台下的观众同悲欢的状况,就必须进行戏剧艺术审美思维的变革。
在布莱希特看来,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为欧洲戏剧艺术的变革提供了重要借鉴。他认为,中国古典
戏曲的独特魅力,源于其所遵循的“陌生化”美学原则。其一,演员注意自身与角色之间的距离。中国戏曲演员在舞台上会有意关注和展示自己的表现手法,用程式化手段刻画人物。其二,演员注意观众接受与舞台表演之间的距离。“防止观众在感情上完全忘我地和舞台表演的事件融合为一”,以固化观众的“观察和观看的立场”。由布莱希特的以上分析中不难发现,“陌生化”被其视为一种戏剧表演技巧以及应有的演剧效果。演员应在舞台上冷静理智地观察自己的表演,提醒自己不要和被表现的人物融合在一起。演员的这种“陌生化”表演,也在提醒观众要保持理性观察立场。这样,观众在被演员表演打动的同时,能够清醒意识到自我作为剧场演出的“观察者”的身份。
布莱希特之所以反对演员表演时和观众观剧时入戏过深,是因为他认为舞台上的表演应激发观众
的陌生感和惊奇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与事物,往往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由此导致了人们对日常生活的敏锐感觉的丧失。因而演员应突破那种强调移情共鸣的演剧观的束缚,用不同寻常的新形式来表现那些人们所习惯的、熟悉的事物,以使观众对这些事物感到陌生、意外和好奇。如果观众能带着疑问去看待舞台上的演出,自觉反思演员的表演是否妥当,舞台表演中所呈现的“世界”是否合理等问题,也许就能从中发现、获得新的认识。陌生化效果的目的,就在于培养观众的主体意识和批判立场,把观众的移情共鸣转化为质疑反思,深化观众对舞台表演的理性认知。
(摘编自周晓露《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与中国传统戏曲》)
【注】舞台一般只有三堵墙,“第四堵墙”是指舞台和观众之间的一堵看不见的、幻觉的墙。也就是说,演员表演时应当无视观众的存在,就仿佛自己与观众之间有一堵看不见的墙。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体验理论”强调戏剧的客观真实性,追求剧情、场景的绝对真实,演员完全投入角色,以使观众更好地沉浸到剧中。
《打渔杀家》中,虽然舞台上没有小舟,但梅兰芳精湛的表演依然呈现出细节上的客观真实。
“第四堵墙”演剧观要求演员表演时无视观众的存在,通过移情共鸣实现对观众的同化。
,演员表演时只有以不同寻常的新形式来表现不同寻常的人与事物,才能激发观众的陌生感和惊奇感。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西方观众以是否真实评判演员和情节,这种观剧心态是不可取的。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高二语文试卷:.
,是因为折子戏更能表现演员的演技。
,就不会提出“陌生化”这一重要的美学概念。
,中国戏曲明确显示差异和“距离”,由此可见,沉浸式演出方式将会取代中国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
,下列选项中能够产生“陌生化”效果的一项是()(3分)
《如梦之梦》使用环绕式舞台,观众坐在舞台中央的下沉式座区“莲花池”中,座椅可以360°旋转,演员在其四周表演。
《红楼梦》把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变成了一步一景的特设舞台,观众身临其境,仿佛都成为“红楼梦中人”。
《知音号》,把长江上的行船和大汉口码头作为剧场,重现了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武汉生活场景。
,如《单刀会》中鲁肃的“定场诗”:“三尺龙泉万卷书,皇天生我意何如?山东宰相山西将,彼丈夫兮我丈夫。”
“陌生化”理论,请简要梳理这一理论的建构过程。(4分)
《茶馆》,作为社长的你,事先要为大家作一次
“观剧素养提升”的微型培训,请结合材料列出你培训发言的要点。(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海上扁舟
[美]斯蒂芬•克莱恩
船上的四个人谁也不知道天空的颜色。几双眼睛平望出去,紧紧盯着汹涌而来的波涛。波涛是蓝
灰色的,波浪看上去像巉岩一般尖削地向上搏击,只有浪脊上喷溅着白色的泡沫。
负责从船里往外舀水的厨子蹲在船底,双眼瞅着那六英寸厚的船舷,当他猫腰从船里往外舀水时,
他与这汪洋大海就一舷之隔。
加油工在用两把桨中的一把划着船,有时猛然抬起身子,闪开由船尾漩进的海水。
记者划着另一把桨,他注视着波浪,奇怪自己为何待在这里。
受伤的船长躺在船头,虽说还很镇定,但声音却带着深沉的哀伤。
“比利,把船再向南转一转。”他说。
“是,再向南转一转。”加油工在船尾回答。
坐在这只船上,简直就像坐在一匹狂蹦乱跳的野马上,何况,野马也不比那船小多少。每逢浪头
打来,小船因此而颠起时,好似一匹烈马向高耸的栅栏扑去。那船如何能攀越过一道道水墙,实在不可思议。棉绒似的海鸥飞来飞去,真叫小船上的人艳羡,因为愤怒的大海对于它们,就如同对于一千英里以外内陆上的一群松鸡一样无所谓。
船长在小船被一个巨浪颠起之后,在船头谨慎地抬起身子,说他看到了海湾的灯塔。厨子马上说
他也看到了。它恰似一个针尖,要找到一个如此微小的灯塔,那得有急切的目光才行。
灯塔在慢慢变大。现在几乎显出颜色了,看上去犹如天边的一个小小的灰影。最后,那颠簸着的
小船上的几个人终于看得见陆地,疑虑和恐惧从他们心里消逝了。大家还在全神贯注地驾驭着小船,但却无法压抑心头默默的喜悦之情:一个钟头之后,他们也许就抵岸了。
南边,纤细的灯塔将它小小的灰色塔身升高了。潮水、风和海浪却冲着小船向北旋转。“奇怪,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高二语文试卷:.
岸上怎么没有人?”远远望去的那几个人说,先前那股轻松的心情完全消失了。前面就是陆地,可是那儿却看不到人迹,真叫他们悲怆至极。
“假使我们不能都上岸,”船长说,“我想你们几位知道把我完蛋的消息送到什么地方去吧?”
随即,他们匆匆交换了住址和叮嘱。
夜里,记者划桨的时候,喝了点船长给他的掺水威士忌,镇住了冷战:“假如我最终上了岸,有
人给我看一支桨,哪怕是桨的照片……”
过一段时间,就出现一阵短暂的交谈。
“比利!……比利,你换换我好吗?”
“当然好。”加油工说。
终于,海和天都露出了鱼肚白。后来,海水涂上了金黄,黎明终于来临,阳光在浪尖上燃烧着。
海岸近了,但汹涌的向岸巨浪把小船高高抛起。“大家记住,”船长说,“跳水的时候,要跳得
离船远些。”
阵浪向前涌来,巨大无比,完全把小船吞噬了,船上的人都跳进了海里。水是冰冷的,记者当即
发觉,这佛罗里达沿海的水比他原来预料的还要冷。水冷得可悲,冷得凄惨,几乎使人觉得有适当的理由可以流泪了。他浮出水面的时候,见到了海里的同伴。加油工一马当先,他游得很有劲,速度很快。在记者左边,厨子那白色的软木背鼓鼓囊囊地凸在水上。后边,船长用那只没有受伤的手攀在仰面朝天的船脊上。
海岸很诱人,记者却游进了漩涡,在那儿停滞不前了。海岸就在眼前,犹如舞台上的一小块布景。
“假如我要淹死,疯狂的海神啊,为什么又让我漂泊这么远,眼巴巴地凝视着沙滩和树木呢?”一个大浪卷来,轻巧神奇地把他整个儿抛了过去,抛到海水仅仅齐腰的地方,可是当时的处境使他站不住片刻。每个浪头都把他打成一团,回头浪又阻拦着他。
海滩上出现了一个人,他奔跑、脱衣;脱衣、奔跑,一跃跳入水中,将厨子拖上岸,然后向船长
蹚去,船长却把他挥开,要他到记者那儿去。那人赤裸裸的像冬天的树木。然而他头上有一个光环,像圣人似的焕发着光芒。他抓住记者的手,用力拉,拽了很远,然后潇洒地一放。记者很懂得客套,说声:“谢谢,老兄。”
可是蓦然间,那人叫道:“那是什么?”他迅疾地指向不远处。记者说:“快去。”浅水处,加
油工面孔朝下趴着,额头抵着沙滩,每逢浪头的间隙,便从海水中显露出来。
海滩上似乎立刻挤满了人,男人们带着毛毯、衣物和水瓶,女人们带着咖啡壶以及她们视为神圣
的种种药品。陆地对海上来客的欢迎是热烈而慷慨的,但是,一个静默的、水淋淋的形体被慢慢地抬上海滩,陆地对他的欢迎只能是另外一种友好接待,给他提供一个阴森森的坟墓。
夜幕降临时,白浪在月光中荡来荡去,风把大海的声音传给岸上的人,他们觉得现在能够解释这
大海的声音了。
(删节自同名小说)
【注】斯蒂芬•克莱恩(1871-1900),美国作家,《海上扁舟》创作源于1897年一次真实海
难。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声音里带着深沉的哀伤,也是他第一个提议留下遗嘱;但是他还很镇定,也并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
,他们却由喜转悲,因为岸上没有人迹,见不到他们需要的帮助。
C.“哪怕是桨的照片……”,展现了记者在大海中深夜里的心理,省略号主要意味着因划船时间长而经历海难的痛苦。
D.“他头上有一个光环,像圣人似的焕发着光芒。”这一句凸显了救人者的光辉形象,也表达了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高二语文试卷:.
由衷的感激和赞美。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直接描写四人在海浪中的场景,从视听角度使小说开篇就呈现缓急有致、张弛有度的叙述节奏。
“恰似一个针尖”,又写“小小的灰影”,后写“塔身升高……前面就是陆地”,这景物的变化推动了情节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
C.“一匹烈马向高耸的栅栏扑去”“阵浪向前涌来”“水冷得可悲”等对大海景象的描写,让读者对四人受海水折磨之苦感同身受。
;并且,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样,塑造了四位同圣地亚哥一样的“硬汉”形象。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
简要分析。(6分)
,小说中加油工临近获救却死去这一情节,削弱了小说的艺术性与思想性。你同意这种
观点吗?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母后临朝,据人君之地而私其亲。有志之士,将欲正之,常患不克。汉吕后欲王诸吕,王陵以
高帝旧约争之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背之不可。”言虽直,不见省。陵幸而不死,亦废不用。唐武后废庐陵王,立豫王。豫王虽在位,未尝省天下事。徐敬业为之起兵于外,裴炎争之于内,
皆不旋踵为戮,何者?位尊权重,臣下无所奈何,势必至此也。惠帝之亡也,陈平听张辟疆计,封王
诸吕,吕后安之。故平与周勃得执将相之柄,以伺其间,周勃得入北军左袒一呼,而吕氏以亡。豫王
既立武后革命称帝追尊祖考封王子弟戕杀天下豪俊志得气满以为武氏有泰山之安矣。狄仁杰虽为宰相
而未尝一言,及后欲以三思为太子,仁杰乃曰:“臣观天人未厌唐德。顷匈奴犯边,陛下使三思募士,逾月不及千人,及使庐陵王不询浃得五万人。今欲立嗣,非庐陵不可。”后怒罢议。久之,复召问曰:“朕数梦双陆不胜,何也?”对曰:“双陆不胜,无子也。意者天以此儆陛下耶。文皇帝身蹈锋刃,百战以有天下,传之子孙。先帝寝疾,诏陛下监国,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余年矣。又欲以三思为后,且母子与姑侄孰亲?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血食于太庙。三思立庙,无祔姑之礼。”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于房州而立之。
盖王陵、裴炎迎祸乱之锋,欲以一言折之,故不废则死。陈平、狄仁杰待其已衰而徐正之,故
身与国俱全。惟吕后无子,亲止于侄,故没身而后变。武后有子,母子之爱,人情之所同,故老而自复。由此观之,陈、狄之所以成功者,皆以缓得之也。然庐陵既立,而张易之、昌宗未去。仁杰犹置之不问,复授之张柬之,俟其恶稔而后取。老氏有言:“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鱼不可以脱于渊,国之利器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高二语文试卷:.
不可以示人。”二公得之矣。
(选自《四库全书•历代名贤确论》)
,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古代仪礼,露出左臂。太尉周勃谋诛诸吕,行令军中说:“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军中皆左袒。后来管偏护一方叫“左袒”。
,古代的一种赌钱游戏,局如棋盘,左右各有六路,子分黑白,双方各持十五子相博。
,即唐太宗李世民,初谥文皇帝,后加谥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太宗是他的年号。
,指受享祭品,古代杀牲取血以祭,故称;也指用于祭祀的食品。古代常常以“血食”指代国家命脉的延续。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狄仁杰谨慎以对。对于立嗣一事,他先是不置可否,后借机从母子亲情的角度说服武后立其子李显为嗣。
,武则天让武三思募兵超过一月却不到一千人,而让庐陵王募兵不到十天就得到五万人,由此可见,当时的民心是顺应李唐王朝的。
,武后势力还未铲除,狄仁杰授意张柬之处理,等到武后的罪恶到达极点然后才处置。
,与汉代朝臣如何应对吕后,进行并举论证,形成正反对比,突出了狄仁杰的政治智慧。
。(8分)
(1)徐敬业为之起兵于外,裴炎争之于内,皆不旋踵为戮,何者?(4分)
(2)盖王陵、裴炎迎祸乱之锋,欲以一言折之,故不废则死。(4分)
《道德经》中的话语,作出“二公得之矣”的结论。请结合选文简要说明作者为何得出这一结论。(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注】云阳,县名,县治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北。韩绅,《全唐诗》注:“一作韩升卿。”韩愈的四叔名绅卿,与司空曙同时,曾在泾阳任县令,可能即为其人。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江海”“几度”,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写出了离别后相隔之遥,离别之久,相见之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高二语文试卷:.
难。
“孤灯”“寒雨”“浮烟”“湿竹”等意象,既描写实景,又实写人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游浮不定。
,用一“恨”字,道尽明朝的离愁别恨。“惜”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先由上次离别说起,接着写此次相会,然后才写到叙谈和惜别,描写曲折,富有情致。
“千古名句,能传久别初见之神”,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6分)
(1)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引发了我们对青春的思考,作为新时代青年,当如词中“______,
______”所言,意气风发,奔放有力。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个迷离恍惚的梦游奇景,而后以“______
,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惊惧梦醒、一声长叹的无奈。
(3)李清照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用“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词人独坐无聊、
时光难挨的苦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1787年大卫为鼓舞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创作了油画《苏格拉底之死》。画中所
描绘的就是苏格拉底服毒死亡的情节,在一个阴暗坚固的牢狱中展开,苏格拉底庄重地坐在床上,亲人和弟子们分列两旁;牢门半开,从门缝中射进一束阳光,使画中人物在黑暗的背景衬托下格外突出;苏格拉底位于视觉中心位置,他裸露着久经磨难的瘦弱身子,高举有力的左手继续向弟子们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同时镇静地伸出右手欲从弟子手中接过毒药杯,面临死亡悠然自得。弟子们个个聚精会神地倾听老师的演讲,竟忘了老师死亡将至。苏格拉底被判处有罪以后,他的学生已经为他打通所有关节,可以让他从狱中逃走,并且劝说他,判他有罪是不正义的。然而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走向刑场,视死如归。他的理由: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这声音不是悲剧的,这是智者在用生命诠释
一个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只有法律树立了权威,才能有国家秩序与社会
正义的存在。不难理解苏格拉底之死对于西方法治文明的重大意义:也许法律会一时枉正错直,但
在世俗之城里只有一个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只有在每个苏格拉底都服从法律的基础上,雅典人民才
有法治的保障。在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必须死,因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存。所以苏格拉底然选
择了赴死。
“重大意义”后面的冒号改成逗号影响句子意思表达吗?请说明理由。
(5分)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高二语文试卷:.
“从门缝中射进一束阳光”改为“从门缝中射进一米阳光”?为什么?
(3分)
,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修辞立其诚”,虽是两千年以前讲的,①,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
“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立其诚”包括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
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②。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③。“修辞立
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才能使文学感动人心
,使文学能感动人心
,才能够感动人心
,文学也应有所显示,以至能感动人心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经济学有个术语叫“沉没成本”,它是指经营活动中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按理说,做决
策应考虑当下和未来,而不必考虑以往的花费,但相当多的人还会受其干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常落入沉没成本的陷阱。“来都来了”“宁可吃撑,也不能浪费”。由此,你会理解一些现象:商家要顾客提前交定金,赌徒总是一赌再赌……也有人利用这种心理激励自己:钱花了,我不能半途而废……
上述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发与思考?请以“用人以德”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
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高二语文试卷:.
★秘密·启用前
重庆市2022-2023学年(上)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
【命题单位:重庆缙云教育联盟】
(A.“场景的绝对真实”错。原文为“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
并不是强调场景的绝对真实。B.“呈现出细节上的客观真实”不当,原文为“梅
兰芳表现的摇船少女在细节上与客观真实相去甚远”,梅兰芳表现的摇船少女在细节上与客观真实相去甚远。。D.“只有以不同寻常的新形式来表现不
同寻常的人与事物,才能激发观众的陌生感和惊奇感”错误。文中说的是“演员应突破那种强调移情共鸣的演剧观的束缚,用不同寻常的新形式来表现那些人们所习惯的、熟悉的事物,以使观众对这些事物感到陌生、意外和好奇”,首先应是“用不同寻常的新形式来表现那些人们所习惯的、熟悉的事物”;此外,“只有……才……”说法绝对。故选:C。)
(A.“这种观剧心态是不可取的”错误,材料一没有否定这种观剧心态,选项无中
生有。。C.“如果布莱希特没有在莫斯科观看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演出,就
不会……”假设不成立。观看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演出只是触发其理论创作的充分条件,选项表述绝对。D.“沉浸式演出方式将会取代中国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错误。由原文“而要改变欧洲剧场中舞台上的演员与舞台下的观众同悲欢的状况,就必须进行戏剧艺术审美思维的变革。在布莱希特看来,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为欧洲戏剧艺术的变革提供了重要借鉴”可知,布莱希特肯定的是中国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不应是沉浸式演出方式将会取代中国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
(,有利于保持舞台表演与观众接受之间的距
离,产生“陌生化”效果。ABC三项都有利于演员、观众入戏,难以产生“陌生化”
效果。故选:D。)
4.①先指出理论建构的契机:受到梅兰芳演出的影响。②然后论述理论建构的原因:
对“第四堵墙”演剧观的不满。③接着论述理论建构的借鉴:中国古典戏曲的“陌生化”美学原则。④最后论述理论建构的目的:培养观众的主体意识和批判立场,深化观众对舞台表演的理性认知。(4分)
5.①观众在观剧时应尽量避免即席发声或与他人交流,不打扰演员的表演。②观众不
仅要关注剧情,也要关注演员的表现力。③观众要保持理性观察立场,提高主体意识,学会质疑反思。(4分)
(C.“省略号主要意味着因划船时间长而经历海难的痛苦”错误。结合全篇尤其是
上文来看,主要是面临挑战、经历患难之后对大家的不舍之情)
(D.“塑造了四位同圣地亚哥一样的‘硬汉’形象”错误。文章塑造了四位团结友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笑】平淡
  • 文件大小752 KB
  • 时间2023-01-0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