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世界和小世界
小到一呼一吸,大到恢弘的宇宙,世界呈现在人眼前的从来都按照固有的规律发生和发展,但在人的认知里向来有接受程度上的远近亲疏的区别。生理学的解释是,这是为了增强人的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于是将所有接收到的信息进行了优先级别的划分。我同意这种说法,这并不妨碍我从另一个角度来认知这种区别——关于世界的真实性。
韩寒导演的电影《后会无期》里有一个场景有提到世界观,三个人围在一堆篝火旁……
[世界观……]从世界观的概念可以看出,这并不是一个被恒定了的概念,不是一个像物理定律那样绝对的概念,而是这样的:一个人认为的世界的样子就是这个人的世界观。对世界的认知决定了一个人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做出选择,不同的人之间的区别在于不同的人面对的是这个世界的不同部分,所以不同世界观之间的区别不像天堂与地狱那样对立,而是我们站在同一个世间的不同地面之上,向往着不同的天堂。没有人只凭立足点的不同就能指责或否定别人。
在起源论中,宇宙来源于一个无限小的奇点的爆炸。可以将时间维度看作一条延伸的线,那么宇宙就像是一个滑动在这条线上的从无限小逐步变化到无限小的气球,并且这条线也属于宇宙本身。当然,宇宙的膨胀不只是对着气球吹一口气那么简单。
而世界观,就是世界映射在人的认知中极小得一部分(对人来说这极小一部分就等同于全部),将这部分认知看作是一个整体,就称之为世界观。如果将真实的世界看作大世界,不妨将个人的世界观称之为小世界。小世界的结构和大世界完全不同。正如前面所说,人在认知世界时会将信息进行分级处理,依重要程度呈散射式分布,在最外层的认知则处于“知道有那么回事,具体什么样子还有待补充”甚至是“是什么样都没关系”的阶段。大世界和小世界的区别更在于,大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小世界则是对信息的整理归纳分类处理所得出的结果。
从世界观的结构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越靠近核心的内容越重要,离核心越远的内容越容易被忽视。举两个例子,第一是血亲,第二是光年。这两个信息的内容无疑属于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的一部分,前者即使不是我们的小世界里最核心的那一点也必定处于极其靠近核心圈的范围,而后者离核心圈的位置在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极其遥远因而几无意义,光走一年的距离对一个农民、一个工人、一个艺术家、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意味着什么自不必说。
那么结论就出来了:在世界观的结构中,越靠近核心位置的事物越具备真实性,离核心越远的内容视距离的遥远程度和(在自我判定中的)意义缺失程度产生不同程度的虚妄性。这里所说的真实和虚妄不是存在性上的有和无,而是在感官、感受上的强烈或者微弱,直至微弱到没有感受。比如说对生命这个概念的认知,当对生命有充分的认识,并且在小世界中处于相对靠近核心的位置时,野草的发芽和树叶的掉落都能让人感动(不仅仅是顾影自怜的所谓感伤);而当对生命没有足够的了解导致其处于小世界的外围时,漠视生命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无论生命这个概念有多重,在世界观这个小世界中都只是其中一部分,对其它事物的认知无疑同样影响着一个人的方方面面,因为这些事和物组成了世界,对这些事物的认知则是构建世界观的砖石。
世界观和价值观、人生观这三者可以说同出一源并且互相影响,但现在仅就世界观这一面进行延伸,先不去考虑价值观和人生观。
常有人说会对世界产生一种虚幻感,包括自己的一生在内都觉得不真实,“人生如戏”、“如梦幻泡影”,
大世界和小世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