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萍乡采茶戏简要概况
表演形式:
萍乡采茶戏的传统剧目以小戏和折子戏为主。以偏重唱工的文戏为主,也有一部分做工戏,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展示在舞台上。在演技上是唱做并重,有丑角的矮子步、扇子功,旦角的手巾功及梳妆、挑水、刺绣等,动作精美,感情细腻。
伴奏乐器:
萍乡采茶戏的乐器配置主要有唢呐、二胡、板胡、扬琴、琵琶、古筝等。现在又加入了电声乐器和管弦乐。
服装道具:
形式单调,旦穿褶裙,头戴皱纱,满头珠粒。小丑则鼻抹白粉,无特别脸谱。现代戏则采用生活妆。
萍乡采茶戏的发展状况
市采茶剧团自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的关心重视下,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创作演出剧目近300台,采茶剧团的设备不断增加,演员阵容强大,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新演员,拥有了一批国家级演员在省乃至全国获得了大奖。
由颜梅魁创作,彭林导演的《榨油坊风情》,在江西省第四届玉茗花戏剧节获一等奖,还一举获得编剧、导演、舞美设计、音乐设计、配器、灯光设计6个一等奖。该剧还参加了当年的全国现代戏调演。之后,该剧又获“优秀剧目奖”、“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剧本获曹禺戏剧文学奖。
由肖晓编剧,童薇薇、方建中导演的《燃烧的玫瑰》在第七届玉茗花戏剧节获得了优秀剧目奖、编剧一等奖、作曲一等奖。该剧2006年1月在全省宣传工作会议上作汇报演出,2007年作为全国10台现代戏之一,参加了中宣部文艺局、文化部艺术司、北京市委宣传部在京联合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现代戏展演,获得了剧目三等奖。前不久又获得中宣部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
歌仔戏
纪宁邓璞林琳颜绮雯黄翀
历史溯源
歌仔戏是唯一形成于台湾本土的民间戏曲,是最具有台湾文化特色的民俗艺术,也是台湾地方戏中乡土气息最浓、流行最广、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地方戏剧。
歌仔戏的原型是“锦歌”。锦歌是一种由一男一女对唱的民间说唱、清唱曲艺。早在南宋末年,因流传于闽南锦江两岸而得名。
锦歌独具闽南歌曲风格,它的曲调柔和抒情,有着极其浓厚的乡土气息,为民众所喜爱。所以歌仔戏是以闽南的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其他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它在厦门、台湾等闽南地区流传的戏曲,主要是用闽南语演唱,杂碎调和七字调是歌仔戏两个最主要的唱腔。
“歌仔”—名的由来
相传明末清初大批闽南人随郑成功移居台湾,同时把漳州芗江一带的锦歌、车鼓弄、采茶褒歌等曲艺说唱带到台湾,颇受欢迎。到台的闽南籍军民,眷念家乡,常在上山砍柴、下海捕鱼或茶余饭后,唱几句锦歌调子,寄托其相思念祖之情。锦歌渐成在台的闽南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人们称锦歌为"歌仔",用来与在台湾流行的大戏相区别。闽南人也叫"坐唱"。还有叫"走唱"。民间逐渐出现了演唱锦歌的"乐社"和"歌仔阵"。
【歌仔戏的曲调与主要乐器】
歌仔戏的音乐曲调十分丰富,既有悠扬高亢的〔七字调〕、〔大调〕和〔背思调〕,又有民谣诉说式的〔台湾杂念调〕,更有忧郁哀伤的各种哭调。此外,它还吸收了台湾当地的民歌小调和部分戏曲音乐作为补充。生旦净丑都用真嗓演唱。主要乐器有壳仔弦、大广弦、台湾笛和月琴等。它的表演、角色、服装、脸谱和打击乐等方面基本上都取法于京剧。
【歌仔戏的剧种】
1、落地扫歌仔阵
2、野台歌仔戏
3、内台歌仔戏
4、广播歌仔戏
5、歌仔戏电影
6、电视歌仔戏
江西萍乡采茶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