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罕见的银币.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珍稀银币对照辨伪   Post By:2006-12-27 14:16:26
据《台湾通史》载,咸丰三年(1853年),台湾府将库存的几十万两银元宝,改铸成“寿星”、“花篮”(或称“如意”)、“剑称”(或称“笔宝”)3种银饼。20世纪60年代,台南一位银楼商人仿制过这3种银饼,售出多枚,并销到美国,其仿制的品相之佳,在海外的拍卖会上曾多次被误认为真品。
真品笔宝银饼和仿品笔宝银饼,有多处存在差异。先从汉字的书法上看,仿品的通病是只能仿其形,而根本达不到真品的神韵。因仿者都是在极力仿效他人,其用笔往往哆哆嗦嗦,功力更达不到,所以其“书法”的线条多显迟顿,肥而不畅,缺乏运笔时的速度和力度,更没有真品字体的书法灵性。如仿品“库”字中的竖太弯曲无力,“足”字太肥,“六”、“八”字的捺笔无书法上的所谓“笔锋”。此伪品还打上了“验戳”,纯属唬人。
漳州军饷“国姓大木”银饼
漳州,今福建漳浦,我国早期重要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后来厦门港兴起后,渐为其所取代。
郑成功(1624-1662年),本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弘光时监生。永历十五年(1661年),他率领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经澎湖,一举收复台湾。
由此可知,银饼所铸的背景,和郑成功攻打台湾筹措军饷不无关系。银饼上所印铸的“漳州”、“厦门”、“国姓”、“大木”都和郑成功密不可分,此币占尽了当时“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大背景。所以,郭沫若先生解花押为“国姓大木”已无可非议。正面的花押,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这4个字的笔意,线条流畅,连笔自然,粗细得体,一气呵成。底章有铸压痕迹,有戳记。
仿品花押线条游弱无力,结构松散,失去了行气。“饷”字右侧“向”的连接处,已大失关联,没了生机。且此类伪品在市面上偶有所见,一般底章光洁,银质泛新,且无任何戳记。
广东七三番版银币
广东省造库平七钱三分银币,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套“龙洋”。此种币重超过了一般银币,,其意欲将外国银元驱逐出中国流通领域。此善意之举,行用时却遭藏而不通之遇(因枚重大于他币,商民多进而不出,反有碍于货币流通)。又因其正面“光绪元宝”(此币文为当朝金石名家吴大澄所书)外围,和后来的七二番版样币一样,铸上了英文字母。据两广总督张之洞《请准令汇丰银行代铸银元折》载:“试铸行银元库平七钱三分。”后改铸七钱二分。是年十一月初五户部尚书张之万等《汇丰银行代铸银元请允准试办折》载:“该督送到大小银元内所印洋文,自系为中外商民行使均易辨认起见。惟将洋文列于中国年号之内,体制尚有未合,应请饬令该督将洋文改錾蟠龙之外……”故该币发行量少。今藏市已极难求得真品,伪品却
和日俱增。
仿品七三番版,银色泛白,其表层黑色附着物显为后涂之作,而非自身所出。此品仿制水平较高,文字书法、龙纹云饰、中心满文和英文粗细笔等都近乎逼真。然而,这些都不能掩饰其今银伪锈的本来面目。
浙江魏体七钱二分
近代银币的汉文书法艺术千姿百态,名家辈出,为我国钱币书法艺术中的奇葩。然而在诸多的币文书写中,魏碑体书法风格入货币钱文者仅此一种。浙江省造魏体光绪元宝,相传币文出自清末浙江绍兴书法家陶浚宣之手,其笔意劲健,刚直不阿之气跃然其间,结构方正凝重,意态跌宕万端,为龙洋无上精品。
浙江魏体七钱二分银币有两种版别:图4A真品正面“光绪元宝”的两边为七点花

罕见的银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bfc1172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17-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