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教学重、难点: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
2、介绍背景。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的。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1)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2)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1、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2、检查反馈。
(1)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②齐读生字新词。
(2)①指名读诗。
②范读,生画节奏。
③分组读诗。
④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出示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5)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6)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运用已学方法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学生回答。
师:幻想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
师:你能想象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3)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1)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2)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3)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