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心声》.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语文:第12课《心声》学练方案
☆课文导读
《心声》是发表于80年代初期的反映教育问题的一篇小说。小说通过刻画感人肺腑的学生李京京形象,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众多受教育者的心声——呼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呼唤珍视学生的美好情感和独特体验。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们在学习时要研讨小说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要在把握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基础上,重点探究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捻(niǎn) 噗(pū) 蜷(quán)
簪(zān) 琅琅(lánɡ) 发窘(jiǒnɡ)
抽噎(yē) 恍惚(huǎnɡ hū)
抽泣(qì) 棱角分明(lénɡ)
窸窸窣窣(xī sū) 祷告(dǎo)
过瘾(yǐn) 圣诞(dàn)
妒忌(dù) 从容不迫(cónɡ)
二、词语释义
呵斥:大声斥责。
抽噎:抽搭。
恍惚:神志不清。
发窘:感到为难,表现出窘态。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从容不迫: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
窸窸窣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果断坚决,毫不犹豫、拖沓。
三、语句解读
,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
作者并没有干巴巴地对李京京的心理作太多的描写,而是对他进行逼真传神的动作描写,将李京京的复杂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有自己想竭力做的事情却不能做的难受,有努力争取朗读机会的激动,有一种不受老师重视的失望,有一种欲言又止的无奈。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真实地凸现了只有儿童所独有的特殊的心理。
,“叭嗒”一声落在手里的讲义上,声音那么响,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
多么真实而富于夸张的一笔,这正好从侧面表现了李京京的朗读征服了大家,同时也征服了自己,尽管他的嗓子不是那么甜美,却读出了真情实感,可以说,他此时不是用嗓子在读,他是用心在读,万卡的身世遭遇打动了京京的心弦,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他融入了课文,融入了万卡的生活,所以他读得投入,读得忘情,以至于泪珠坠落的声音也令他吓了一大跳。
,悄悄地坐了下来。教室里一片寂静,静得能听见赵小桢轻轻抽泣的声音。
这是作者精妙的衬笔。首先,此句属于典型的以动衬静笔法,用赵小桢轻轻的哭声来衬托教室里的寂静,正因为教室里十分寂静才能够听得见赵小桢轻轻的哭泣声。其次,这一句还运用了反衬手法,用她的因怯场而哭泣来衬托李京京在关键时刻的勇敢和沉着的救场行为!同时也说明他的朗读征服了所有听众。
四、作家作品
黄蓓佳,1955年生于江苏省如皋县。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她1972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处女作《补考》。已出版的作品有:《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请和我同行》、《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夜夜狂欢》等。
五、背景探视
作品发表在1982年《儿童时代》,有很强的针对性。小说艺术地揭示了现实社会生活,特别是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重视优秀学生,忽视普通学生,歧视“问题”学生;课堂教学弄虚作假,摆花架子做样子。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棱角

《心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ily8501
  • 文件大小47 KB
  • 时间2017-09-1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