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福堪镇六合中心小学蔡瑞娟
教材分析:
《幸福是什么》是一篇童话故事,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先讲三个牧童发现树林里一口老泉已经不涌泉水了,他们主动带来锄头、铁锹,疏通泉眼,开沟引水,砌井加盖。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让人们能喝到干净的泉水。再讲智慧的女儿看见了他们的所作所为,称赞他们做了一件好事,并祝他们幸福。这时,三个牧童并不理解什么是幸福。智慧的女儿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幸福是什么,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弄明白。接着讲十年以后三个牧童又在小井旁边相遇。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的好处:有了泉水,树木茁壮成长,人畜可以随时饮用。他们为此感到快乐。回顾各自十年的生活经历,他们对幸福是什么有了比较深刻也比较一致的体会:因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益处而感到幸福。最后讲智慧的女儿再次出现,她概括了他们的体会,揭示了幸福的含义。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幸福是什么,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话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应尽可能引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幸福是什么》是一种超人体童话,童话就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儿童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或介绍科学常识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直接走进文本,把自己作为童话中的一员,在读中感悟童话的真谛。同时又让学生走出文本,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看看自己是如何理解幸福是什么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童话的特点;能理清故事的脉络,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
2、情感目标: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3、技能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编写童话,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
教学难点: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声导入,齐唱《幸福拍手歌》,边唱边做动作。
师:听了这首歌,同学们有什么感受?你们什么时候有幸福的感觉?
(同学们畅所欲言,课题的气氛也随之变得活跃)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幸福,可是你们有没有认真思考
过幸福到底是什么?(孩子们会陷入沉思中)
。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幸福是什么》,看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否对幸福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板书课题)
[意图:激发思考、训练说话,使学生初步进入角色]
二、自读自悟
1、感知主要内容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读课文,用几句简短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师:这么长的故事被你们用自己的话讲下来了,真是不简单!这三个曾经年少无知的牧童,经过十年艰辛,终于找到了幸福。说到这,你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2、默读课文,想想三个孩子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
师:你真会提问题,跟编者的想法是一样的(出示导读提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每篇略读课文之前都有一段导读提示,阅读这样的文章要根据导读的要求来学习。你们看,导读中要求我们要认真默读课文,想想三个孩子是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
幸福是什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