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作文教学 .doc叶圣陶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作文教学
叶圣陶先生在1942年1月1日《国文杂志》上撰文指出:“从国文科,咱们将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呢?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认清楚: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
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学却依然是所有语文老师绕不过的难题,甚至是“老师怕教,学生怕学”的课程。很多老师感慨学生的作文是三无产品:“无兴趣、无内容、无真情”,“假话、空话、大话、套话”在学生作文中遍地开花。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崔峦老师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的学生反映无内容可写。
叶老有一个形象而生动的比喻,他认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笔者抓住“生活”这个关键词,在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开始了作文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一、取消作文课,解放儿童习作生活。
正如叶老指出的“‘想要写作’真是个最易萌生的欲望,差不多同想吃想喝的欲望一样。”每个人天生都有表达的欲望,纯真的儿童更是如此。儿童之所以将作文视为“榨文”,只是因为他们的习作历来是在作文课上以命题作文的形式出现,往往是在“没有什么想要表白,没有什么发生感兴”时“勉强去写”,因而成为“一种无聊又无益的事”。命题作文像一根看不见的绳子捆住孩子原本童真、活泼、无拘无束的心灵。作文课上,大多数的学生是迫于老师的压力,在命题的框架中绞尽脑汁,即使无话可说,也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凑、编、套”,全然谈不上“求诚”,写作心态严重扭曲。
习作行为本质上是一种主体的表达行为,“情动而辞发”、“有感而发”从来就是写作最基本的要求,既然统一机械的命题作文式作文教学抑止了学生习作主体性的发挥,我们大胆改革——取消作文课,用“生活作文”满足学生自由表达的需要。
我们从课表上取消每周两课时的“作文课”设置,将其与阅读课统一起来使用,纳入语文教学课时中,同时采用“生活笔记”作为新的作文训练载体。
《生活笔记》是经特别设计的学生专用作文本。每篇习作后面预留了“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的专用位置。《生活笔记》本放在学生身边,按照“随机而作、有为而作”的原则,由学生自由写作。写好后可以自我评点,或提出修改思路,或王婆卖瓜式的张扬得意之处。写好的生活笔记,由学生主动交给老师批改。为了保证习作的基本数量,教师每周一般要阅读每个学生习作至少一次,以欣赏指点为主,杜绝高高在上的批评者姿态。
可以说,《生活笔记》就是学生描写生活,记录生活,演绎生活的天地,是学生自由驰骋、领略表达的乐趣的领地,变“为教师立言”为“写自己的心声”,改变了学生在传统作文教学中被动的地位,成为习作的主人。学生写作文的热情空前高涨,许多学生用“解放”二字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可以在心有所感的时候一吐为快,不必在无话可说的时候勉力为之,解放了写作的时间;可以在任何一个能激发表达愿望的地方写作,解放了习作的空间;可以写作自己感兴趣的任何事物,解放了写作内容;可以洋洋洒洒有感而发,也可以言简意赅、意尽
叶圣陶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作文教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