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化认同对网络统一战线工作的影响研究 】是由【科技星球】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文化认同对网络统一战线工作的影响研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文化认同对网络统一战线工作的影响研究
赵焱,许烨
摘要:文化认同对统一战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互联网环境下,文化认同出现了如“从众式”“个性化”“虚拟性”等新特征,给网络统战工作带来诸多需要面对的新问题。应进一步把握文化认同的形成机理,以构建互联网文化同心圆为方法,采取符合互联网环境下文化认同特征的对策,使文化认同成为网络统战工作的助力。
Key:互联网文化;文化认同;统战工作;网络统战
doi:.1009-
[中圖分类号]D613 []A []1009-0339(2021)03-0050-06
一、文化认同与网络统战工作的关系
(一)文化认同的内涵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1]。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类之所以会形成文化认同,是由人类在自然界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的过程来决定的。自原始时代开始,人类逐渐形成了以群体为合作单位的社会形式,进而产生逐渐复杂的社会交往。在长期的共同交往实践中,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对事物的共同理解,从而逐渐演化成纷繁复杂的文化。从本质上来看,文化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套主观认识体系,其作用就是在人们的内心世界中构建出可以影响和支配人们的价值观,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趋于协调一致,为各类社会合作的开展提供认知基础。人们根据文化来构建自己内心价值观的过程,就是文化认同。
从起源来看,任何文化认同的实现都需要经历“交往积累”和“自我反省”两个环节。“交往积累”是指人们在社会中进行的各种交往实践,是文化认同形成的物质前提。虽然人们的社会交往并非都是以文化认同为直接目的,满足自身的需求才是社会交往的出发点,但社会交往的过程恰恰也是人们体验相应文化价值观的过程,人们只有在相应的社会交往实践中才能理解文化构建的认识体系,才能为下一步“选择”提供现实依据。而这一“选择”就是“自我反省”。当通过社会交往积累的文化体验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将在内心展开对相应文化价值观的判断,判断的依据来自交往实践中人们对自身需求的满足程度,如果该种文化的价值观能符合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那人们往往会选择融入该文化,形成对该文化的认同。反之,则对该文化产生排斥。
个人文化认同是群体文化认同的前提。通过“交往积累”和“自我反省”,个人产生的文化认同会逐步扩展到群体的范围,形成大范围的文化共识。而一旦群体文化认同形成,往往又会对个人文化认同产生推动和裹挟的作用。在普遍
的文化认知体系之下,个人为了融入社会群体,只能选择接受群体所主导的文化,让“我”成为“我们”中的一员。否则,对于群体来说,一个异文化的人往往存在着认知上的巨大差异,意味着合作沟通困难、容易发生冲突,难以为群体所接受。
尽管不同文化之间往往存在巨大的差异,但从人类整体的角度来观察,文化之间互相融合是大趋势。随着人们交流的不断密切,在共同的社会交往实践上,即使是异文化也会产生共识,进而产生彼此之间的文化认同。比如很多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年轻人在外出求学后会对当下的大都市文化表示认可,尽管他们之前的原生文化与大都市文化差异巨大,但当新文化更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时,对其形成认同总是“水到渠成”。同时,这些少数民族年轻人又将自己原生文化的特色融入大都市文化之中,像是民族风的流行文化元素等,使文化的内容因融合变得更为丰富,进而在新群体中产生新的文化认同。由此可见,文化认同实际上是文化融合的具体表现,它反映了人类文化从分散走向大同的趋势,旧文化在融合中不断变化甚至消亡,新文化则不断衍生和发展,形成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
(二)网络统战工作的内涵
“网络统战”这一词汇首见于2005年中央统战部召开的“全国统战宣传调研工作会”,时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陈喜庆提出了“网络统战”的理念,希望广大统战干部积极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善用新兴媒体开展工作。2011年,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印的《统一战线实用工作方法》一书中对网络统战作出了定义:“网络统战是指以网络为载体,以网络技术为支撑,传统与现代结合,虚拟与现实结合,具有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超时空性和立体交叉性等特点的统
战工作。”[2]从定义上来看,网络统战是统战工作在互联网环境下形成的新工作方式,是借助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来实现达成统战工作的目标。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部分学者也认为“网络统战”不应该仅仅只是将传统的线下统战工作搬到互联网上,而应当是在互联网环境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统战工作领域,“网络统战是为壮大统一战线、引导网络舆论而针对特定网络传播活动主体开展的统战工作”[3]。虽然以上两种观点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网络统战”的,但不管是从“工具”的角度还是从“领域”的角度,在实现层面上来看,网络统战工作都是要依托互联网这一传播媒介来开展,因此其本质还是一种人们利用互联网进行的社会交往行为。互联网发挥了“信息桥梁”的作用,为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了纷繁复杂的交流联系。网络统战工作侧重的则是如何在这些交流联系中构建出有利于统一战线的认知导向。因此,“网络统战”可以理解为在互联网环境中,为服务统一战线而开展的特定社会交往行为,其主要实现手段为利用互联网来进行的各种信息交流,通过宣传、引导、管控等手段,实现网络舆论场的团结与稳定,达到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目的。
(三)文化认同与网络统战工作的关系
网络统战工作是依托互联网进行的社会交往行为,而社会交往行为又往往伴随着文化认同的产生和发展,因此不能把网络统战工作与文化认同割裂来看待,而应当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一方面,文化认同是网络统战工作的基础条件和重要目标。网络统战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依托互联网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信息本身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要使统战对象实现对信息的有效理解和认可,就必须让信息所承载的文化为之所认同。没有一定的文化认同,网络统战就会失去交流的前提条件缺乏开展工作的基础。与此同时,网络
统战工作要解决互联网上人心向背的问题,也必须先构建好文化认同。有了文化认同才能促进形成民族认同,产生民族凝聚力。从民族凝聚力上升到国家凝聚力,进而可以形成与之相关的政治认同[4]。而如若文化认同发生了变化,其他的认同也会因之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网络统战工作也是推动文化认同发展的重要作用力。互联网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场域,是当下人类文化融合发展的演进“现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文化融合发展会走向什么方向,则取决于人们在互联网中开展的社会交往行为。通过在互联网上构建特定的网络交往行为,引导人们获得特定的交往体验,网络统战工作可以促进形成统一战线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对调整和把控互联网环境下文化融合发展方向有着显著作用。由此可见,正因为文化认同与网络统战存在着重要的相关性,如何促进二者实现良性互动,成为当前做好网络统战工作所需重点思考的问题。
二、当前互联网环境下文化认同的特征及其对网络统战工作的影响
文化认同由特定社会交往行为而产生。研究文化认同对网络统战工作的影响,应着眼当前互联网环境下文化认同的特性和机理。
(一)当前互联网环境下文化认同的特征
互联网是人们以信息交流的方式进行社会交往的空间,区别于线下现实空间中的交往行為,网上的社会交往行为有其一定的独特性,互联网环境下文化认同也体现出自身的特点。
“从众式”认同。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交往活动的时空局限,任何人只要有能联网的设备,通过简单的学习就可以随时随地加入网络空间,与其他不同国度、地域、阶层、群体的人建立联系,形成广阔的交往活动范围。人们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网络交往实际上成为了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
过程,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将在人们内心中产生认同上的不断博弈。此类博弈其实并没有绝对的标准来进行衡量。虽然人们往往会基于自己的原生文化价值观念来进行判断。对于网络交往活动来说,旧有的标准其实并不完善,常常容易与网络上的新现象发生冲突。比如对一些网络俗语的理解,不熟悉的人若还是从原有的文化价值观出发,就会曲解其意。那么为了避免这种价值权衡的“盲点”,人们在实际中采取一种最简单的方式来进行判别,即从众。如果某种观念在网络交往活动中得到了大多数人的习惯许可,那么人们就会倾向于直接追随这种观念,而不去再思考其意义究竟如何。
当然,从众并非人们想当然的选择,而是因为它更有利于人们在网络交往中实现自身需求的满足。人们加入互联网的最直观动机就是希望能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对于每个上网者个体而言,网络无疑是一个新的群体,只有融入其中,接受其特定的文化认知,才能实现自身信息需要的满足。从众显然是成本最低的融入方式,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多元文化带来的冲突抉择。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众时,由此形成的文化认同会很容易形成规模效应,带动更多的人追随到认同之中,在短时间内产生大范围的影响。当下很多网络流行文化概念就是如此,以一个通俗易懂的符号为载体,只要吸引到足够多的关注,就容易形成不断扩大的文化认同,成为互联网上文化的风向标。
“个性化”认同。互联网构建了一种以满足人们个人需求为主导的信息交流形式。作为一个去中心化的信息交流体系,互联网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节点,可以不受限制地依照自主意愿进行信息交流。同时,互联网采取的是主动的信息传播方式,使用者不再被媒体“灌输”信息,而是主动“挑
选”那些围绕自己需求而生成的信息。这些以个人为中心的信息传播方式,会让依托于互联网的社交活动呈现出明显的个人主导趋势。
人仅仅通过自己头脑中有限的图景去观察整个世界[5]。由于交往活动越来越受个人主导,人们通过网络所接触到的事物,都会越来越趋向于自我的喜好和需求。在此情形下,人们在网络中形成的文化认同将会呈现出“个性化”的趋势。网络交往活动以满足个人需求为主,对文化价值观的判断自然也会围绕个人需求来展开。何种价值观念对自身需求有利,它就会被认可,反之则被排斥。由此一来,人们会变得不再拘泥于某些固定的传统文化价值观,转而选择一种实用主义的方式——围绕个人需求来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产生出千人千面的文化认同。
“脱离感”认同。互联网环境下的交往活动还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其一方面表现于网络身份的虚拟性上。一个人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在网络上发表一些现实中不便表露的话,或是扮演各种不同的虚拟身份,并且与同样不知身份的人开展交流。在此种形式下,交往活动往往可以摆脱现实的束缚,以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形式来开展;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活动目的的虚拟性。在一些虚拟网络空间中,例如大型网络游戏,人们完全以虚拟的职责一起从事虚拟的交往行为,用以满足虚拟空间为自己创造的需求。
游离于现实之外的交往活动,势必也会带来与现实相异的文化认同。当人们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进行交往时,其价值判断自然也会随之发生偏移。当然,网络虚拟世界并非与现实世界完全脱钩。但虚拟环境下的交往活动往往迎合着人们在现实中不能满足的需求,比如在网络游戏中通过努力获得的成就感,这些需求的满足又会进一步刺激人们认同虚拟空间中产生的价值
观念,从而形成与现实发生“脱离”的文化认同。如当下很多年轻人把“宅文化”奉为圭臬,对动漫、游戏中的文化元素大加认同,甚至在它们与现实中的文化观念发生冲突时也依旧坚持。可以预见的是,当互联网营造的虚拟交往活动越来越丰富时,来自虚拟与现实的文化认同差异也将会越来越加剧。
(二)当前互联网环境下文化认同对网络统战工作的影响
互联网环境下的文化认同对网络统战工作存在着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扩大统战工作的影响范围。在互联网环境之下,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容易因为“从众式”认同而产生规模效应,网络统战工作也能由此在更广范围下发挥作用。统战工作对象进入互联网后,他们就都是遍布于网络之中的网民,受到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由此一来,通过互联网“从众”的规模效应,统一战线的文化价值观念可以更多地为统战工作对象所接触,有利于统一战线形成更大范围的团结。二是提高统战工作的实效。互联网环境下每个人都有信息发布的权利,在个性化的文化认同影响下,各种价值观念的表达更为明显。在过去,可能很多统战工作对象不能依托传统信息媒介向政府、向公众进行发声,现在他们通过互联网能较为便捷地公开表达自己的想法,建言献策。统战工作者也能利用网络与统战工作对象建立更多的沟通交流渠道,增进各方的理解,提高网络统战工作的实效。三是创新统战工作的方法。虚拟的互联网环境虽然难以准确把握网络参与者的真实身份,但也让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减少了很多由身份限制的顾虑,从而为网络统战工作提供更多新的方式方法。比如相对于传统条件下简单的信息宣传而言,通过互联网构建出虚拟的场景,让统战工作对象以虚拟的身份参与其中,获得多重感观上的文化体验,让他们更容易受到内心的触动,增进他们对统一战线的认可和支持。
。一是导向力的失衡。网络统战工作需要在网络环境中形成一定的导向力。但在互联网环境中,多元文化碰撞带来的“从众”式认同使导向力逐渐演变成一个简化的概念,那就是“数量”。这种“数量”,可以是网络流量、点击率、曝光率等,代表着人们跟随某种价值观念而形成的趋势,“数量”越多,形成的认同影响力就越明显。当前,越来越多的网络交往行为会为追求“数量”而营造,对“数量”的认同则逐渐在这个过程中取代了对价值意义的认同。当“数量”成为新的“准则”后,能吸引人们关注的就仅仅只有吸引行为本身了。比如当今的互联网媒体越来越趋向于“标题党”,当下“眼球经济”的概念越来越火热,其都体现了对内容忽视,对“数量”重视的导向。在此情形之下,网络统战工作会受到其他“数量”更大的网络交往行为的冲击,有可能降低人们对统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从而更难以形成统战工作所需的文化认同,使网络统战工作失去有效的导向力。
二是价值观的解构。网络统战工作具有明确的价值观,所营造的各种网络交往活动目的也是要让人们形成对统一战线文化价值观的认同。但在互联网环境下,文化认同“个性化”的倾向明显,很多文化价值观不再是固定的标准,而成为了可以拆分组装的“零件”,以满足人们愈发个性化的需求。比如现在网上很多历史人物被解构理解,其体现的就是旧有文化价值观已被人们按照个性化的需要所拆解,支持什么或是反对什么,乃是“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统一战线所需要的文化价值观遭遇个性解构,在众多“个性”的可能之下,一些消极解读、反面解读将会不断涌现,给统战工作的成效带来冲击。
三是亲和力的错位。统一战线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亲和力是“敲门砖”,关系着工作的开展效果。在互联网环境中,虚拟性的交往活动往往会带来亲和力,人们往往希望通过互联网不拘身份之限、地位之别的特点,满足一些现实中难以达成的需求。以电子游戏、动漫等网络文化产品为例,它们往往善于构建虚拟的活动来形成亲和力,为人们提供愉悦的交往体验,并不断被吸引于它们营造的文化观念中。反之,过度“写实”的互联网交往活动,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人们对互联网的需求,难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青睐,更遑论由此来形成文化认同了。当下的网络统战工作其实就存在这样的问题,重视内容的灌输,却在方式上很少满足人们对虚拟体验的需求,营造的交往活动在互联网环境下没有形成足够的亲和力,使得工作“叫好”却难以“叫座”。
三、以文化认同促进网络统战工作的对策
针对互联网环境下的文化认同对网络统战工作存在双向影响,要实现扬长避短,就应当从互联网环境下文化认同的形成机理出发,把握其特征,对症下药地来进行完善。
(一)施策目标:从文化融合的角度构建互联网文化同心圆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秀场”,是当下多元文化融合的“主阵地”。今天在互联网上纷繁复杂的文化认同现象,实质上都是文化融合进程的具体表现。因此,对于网络统战工作来说,需要建立包容性更强的文化观,从顺应和促进文化融合的整体思路出发,才能为具体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一方面,网络统战工作要跳出只坚守旧有的文化价值观的局限,而要善于与互联网上的各种文化建立联系,寻找彼此之间的共性,推动统战文化与其他互联网中的文化有机融合,进而达到共识的效果;另一方面,
文化认同对网络统一战线工作的影响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