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丁玲与萧红
本章不但探讨这两位女作家“左翼”的一面,而且要着重关注她们作为女性作家的创作特点。
她们的个性化创作,是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第一节丁玲:在革命信仰与女性意识之间的徘徊
一、不凡的人生与创作历程
二、女性形象系列
三、革命与女权的悖论
四、从反叛到皈依:一个意识形态的治疗过程
一、不凡的人生与创作历程
《临江仙》
壁上红旗飘落照,
西风漫卷孤城。
保安人物一时新。
洞中开宴会,
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支谁与似,
三千毛瑟精兵。
阵图开向陇山东。
昨天文小姐,
今日武将军。
二、女性形象系列
1、莎菲:《莎菲女士的日记》
(分析莎菲形象及其文学史意义)
2、美琳:《一九三O年春上海》
3、陆萍:《在医院中》
贞贞:《我在霞村的时候》
莎菲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茅盾语)她是一个脱离了封建文化母体、独居于公寓的现代女孩儿,性情敏感、寂寞,孤傲、狂狷,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个人主义者。她热爱又蔑视着灰色的、怯弱的求爱者,不管是对苇弟还是凌吉士,都有一种追求又怀疑、膜拜又践踏的矛盾心理;在莎菲身上,还有着灵与肉、情与欲的激烈冲突,她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
丁玲对莎菲“纤敏中夹杂强悍”的心理书写不但超越了前辈女作家,如冰心、冯沅君等人,而且是后辈女作家难以企及的。莎菲作为一个具有原型意义的形象,是时代情绪和作家心理情感相互召唤的产物。
三、革命与女权的悖论
《三八节有感》:解放区(包括新中国)的一份女权主义宣言。
为什么写作此文?此文的价值何在?
1、在政治革命和女性解放的关系上,存在理论倡导与历史实情的错位。
2、延安女性的生存现状,使丁玲难以沉默。
《三八节有感》片段
“妇女”这两个字,将在什么时代才不被重视,不需要特别的被提出呢? 年年都有这一天。每年在这一天的时候,几乎是全世界的地方都开着会,检阅着她们的队伍。延安虽说这两年不如前年热闹,但似乎总有几个人在那里忙着。而且一定有大会,有演说的,有通电,有文章发表。
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得女人的缺点,但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她们不会是超时代的,不会是理想的,她们不是铁打的。她们抵抗不了社会一切的诱惑,和无声的压迫,她们每人都有一部血泪史,都有过崇高的感情,(不管是升起的或沉落的,不管有幸与不幸,不管仍在孤苦奋斗或卷入庸俗,)这在对于来到延安的女同志说来更不冤枉,所以我是拿着很大的宽容来看一切被沦为女犯的人的。
四、从反叛到皈依:一个意识形态的治疗过程
丁玲的思想左倾突出表现在几个人生的转折点上:
1、1931年胡也频死后的左联时期
2、1942年延安整风后
3、1978年复出后
第四章丁玲与萧红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