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建立套管针静脉通路的方法 .doc探讨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建立套管针静脉通路的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二次穿刺法在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快速建立套管针静脉通路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将64例急诊就诊的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二次穿刺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法。观察两种方法套管针穿刺次数与成功率、建立有效套管针通路所需时间、病人血管的保护程度、病人的医疗费用。结果两种方法套管针穿刺1次成功率、建立有效套管针通路所需时间、病人血管保护程度、病人的医疗费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二次穿刺法在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建立套管针静脉通路中的速度快、病人痛苦小并且费用少,可明显提高套管针一次穿刺法成功率,达到良好的抢救效果。
【关键词】低血容量性休克静脉输液套管针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急诊常见的休克,是机体丢失大量血液、血浆或体液而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降低和微循环境障碍,包括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和烧伤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治疗的关键是迅速止血和快速补充血容量,因此,护理关键是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保证药物的输注和血液的补充,为了达到更好的抢救效果,缩短建立有效静脉通路的时间,我科于2008年10月—2010年5月对31例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采用二次穿刺法建立套管针静脉通路,并与常规方法进行了观察对比,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2010年5月在我科急诊建立套管针静脉通路、实施抢救的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中选择了64例作为探讨对象。按照建立套管针静脉通路的方法分为两组,实验组31例,其中男17例,女14例,;失血性休克16例,创伤性休克15例。对照组33例,其中男22例,女11例,;失血性休克22例,创伤性休克11例。两组病人一般资料、选用的套管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可比性。
,无慢性疾病,无心血管疾病,均为突发事件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血管弹性较好。
:止血带2条、、16G套管针、20ml注射器、生理盐水、静脉穿刺常备物品。对照组:止血带1条,16G套管针、静脉输液常备物品。穿刺所用套管针之所以选用16G套管针,是因为16G套管针输液速度快,,能迅速补充血容量;能保护病人的外周静脉;保证药物随时和及时的输注;减轻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血标本的采集与重新穿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
:直接在穿刺静脉上常规消毒、用套管针穿刺,若不成功,重新反复选择血管再次穿刺,直至穿刺成功。二次穿刺法:分为两个步骤,首先进行头皮针初次穿刺,用20m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15ml~20ml,,选择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贵要静脉为穿刺静脉,在穿刺点上方10cm及20cm处各扎1条止血带,常规消毒并穿刺成功后,松开远心端止血带间的静脉充盈;然后进行套管针二次穿刺:在充盈的静脉上按照常规方法用16G套管针进行穿刺。
①观察记录穿刺次数及成功例数;②人均穿刺所需时间;③观察病人血管的保护情况;④病人的医疗费用情况。①1次成功:使用套管针穿刺1次成功;2次成功:进行2次套管针穿刺后成功;3次成功:经过3次套管针穿刺后成功
探讨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建立套管针静脉通路的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