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
所缘境事多分不同,缘别别境而得生故,名为别境。
六位心所中的第二位,叫做“别境心所”。有欲、胜解、念、三摩地、慧这样五种。这五种心所所缘的境各自不同,都是缘一类特别的境而产生,比如缘所乐境而生欲,缘决定境而起胜解等等,所以叫做“别境”。
一欲者,于所乐境希求冀望,以为体性。精勤依此而生,以为业用。
一、欲心所,是指对所爱乐的境,心里希求、期望。作用是:依止欲心所,会发起精勤。所以常说“信为欲依,欲为勤依”,就是指信、欲、勤这三者以前前引生后后。如果生起了信心,马上会起希求的欲,起了希求的欲,就会精勤地求取。
二胜解者,于决定非犹豫境,印可任持,而为体性。不可以他缘引诱改转,而为业用。
二、胜解心所,是对于一类已经决定了的、非犹豫的境,以印可、任持而为体性。以不被其他因缘引诱而改转为作用。
胜解是中性的词,包括好和不好等的各种种类。平常说的胜解信是指对于佛法生了决定的解。胜解的境唯一是指一类已经决定了的、不再犹豫的境。心理的状态是印可、任持。“印”是决定的意思,就像已经盖了印,心里完全定了;
“可”是认可;“任持”就是在心里牢固地执持,不会再被其他因缘夺走。
三念者,于过去曾忆不忘,而为体性。定之所依,而为业用。
三、念心所,是对于过去曾经熏不忘作为体性。它的作用是成为定的所依。
就是说,如果你对于曾经经历过或熏忆,这一种心所就叫做“念”。如果心里忘记了,就叫“失念”。而禅定是依着念而生起的,心里能明记三摩地的教言不忘记,才能得到禅定,所以是得到禅定的所依。
四三摩地者,此翻为定。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而为体性。智依此生,而为业用。
四、三摩地,此方翻为定,对于所观的境使心专注不散乱而为体性。作用是成为产生智慧的所依。
如果能使心专注于所观的境,而不散乱在其他境缘上,这一种心所叫做“三摩地”。有了三摩地,就能由定发慧。好比一盏油灯,如果被风吹动,灯光就摇曳晃动,而用灯罩罩住了灯,不被风吹动,灯光逐渐稳定下来,就很明亮。
五慧者,于所观境,简别抉择,而为体性。断疑而为业用。
五、慧心所,是对所观的境以心简别、抉择为体性。以断除疑惑为作用。
比如说,所观境是苦谛,心里对苦苦、坏苦、行苦各是什么体性,有一种简别和抉择;所观境是诸行无常,心里对于“因缘所生法都是刹那灭的体性”有一种简别和抉择,像这些都是慧心所。它的作用是断除疑惑。
反面也就知道,如果没有对所观的境简别、抉择的智慧,就难以断除疑惑。比如对有漏皆苦、诸法无我等,一开始要从各方面做抉择,之后才会断掉心里的疑惑。如果没有生起抉择的智慧,疑惑就始终存在,而难以生起定解。
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瞋,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六位心所中的第三位,叫做善心所。有从信到不害之间的十一种。
如果能使内在的这十一种善心所发动起来,那一定能成办现前和究竟的一切义利。这也就是修心的目标所在,修出了这十一种心,就随时随地得利益。
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
因为这些心所能让自己和别人的今生以及来世得到利益,所以称为“善”。
一信者,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而为体性。对治不信,乐求善法,而为业用。
十
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