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考哲学小论文.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高考哲学小论文
康德的自由学说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是我们无法绕过的。那么,高考哲学小论文写什么内容,那么,关于高考哲学小论文怎么写,你知道怎么写吗?如果不知道,就一起看看小编整理的内容吧!
康德的自由学说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是我们无法绕过的。本文试图通过对康德的自由概念的进一步探析,为解决“人的自由问题”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三个二律背反中,康德提出了作为先验理念的自由概念,即“必须假定有一种因果性,某物通过它发生,而无需对它的原因再通过别的先行的原因按照必然律来加以规定,也就是要假定原因的一种绝对自发性,它使那个按照自然律进行地现象序列由自身开始”。在这里,自由的概念只是思辨理性为自己设立的一个理念而已,不具有任何实在性,是完全空洞的。但与此同时,它又作为二律背反的一个正题而无法被思辨理性所取消。如此看来,康德似乎已经为第二批判埋下了伏笔。正如邓晓芒老师所说,“先验自由只是为一般实践的自由在理论理性中预留的地盘”。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的序言中就开门见山,“自由的概念,一旦其实在性通过实践理性的一条无可置疑的规律而被证明了,它就构成了纯粹理性的,甚至思辨理性的体系的整个大厦的拱顶石”。这里所说的“一条无可置疑的规律”就是
“道德律”,如康德在注释中所指出的,道德律是自由的“认识理由”。因而,一旦道德律被意识到,在思辨理性中仅仅作为一个先验理念的自由就具有了“客观的,虽然只是实践的但却是无可怀疑的实在性”。此时的“自由”也就不再是一个空洞的玄想,而成为了人的“自由意志”。康德就这样通过以“道德律”为中介的过渡,将一个原本是先验理念的自由赋予了人。
然而,这个看似严密的过程其实并非天衣无缝。以往的学者们都在不竭余力地批评康德自由观中的“形式主义”,批评康德将“认识”与“实践”相分离。但笔者认为,那块撑起整个理性大厦的拱顶石——自由,才是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症结所在。
康德在将自由赋予人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混淆了两种自由,即“宇宙论的自由”和“人的自由”。而能作为一个先验理念的自由,只是宇宙论的自由。
回到二律背反的正题中,自由的定义可以被分解为两个部分,一是自由的“无因性”,即“无需对它的原因再通过别的先行的原因按照必然律来加以规定”;一是自由的“自发性”,即“它使那个按照自然律进行地现象序列由自身开始”。也正是由于这二者在不同的情形下存在着不同的联系,上述两种自由概念间微妙的差异才得以体现。
在“宇宙论的自由”中,“无因性”和“自发性”是同一个性质,它们处于必然的联结之中。一个不被任何先行的原因所规定的状态必然不处于自然律的链条之中,因而一定是自发的,反之亦然。所以当康德说
“自由在宇宙论的理解中就是自行开始一个状态的能力”时,他并没有感到任何困难。
但当自由成为了“人的自由”,事情就变得繁琐起来。“人的自由”是一个特殊的自由概念,因为它要求一般的自由(宇宙论的自由)被作为主体的人所拥有,这也就使得“无因性”和“自发性”之间的关系产生了转变。“无因性”在人的行为中体现为“无动机性”,而此时的自发性则包含有两个层次:它首先要求“行为是这个人的行为”,也就是要求这个行为是“自觉的”;其次,它又要求这个行为是由这个人自行开始的。实现第一个层次就要求人的行为有意识伴随,有意识才能达到

高考哲学小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ai1968104
  • 文件大小28 KB
  • 时间2017-09-1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