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1、古诗三首(二) 课型:精读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
2、能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4、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生字新词。
2、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
4、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诗句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了解诗句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含义。
查阅资料: 搜集三首古诗中所涉及到的内容。
教、学具准备:实物投影
课时数:2课时
板书设计:
21、古诗三首(二)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课后小结:
第一课时:学生活动时间(约)30分钟 教师活动时间(约)10分钟
教学要求: 初步感知诗的内容,学习第一、二首诗。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设计:含时间分配
学习《滁州西涧》(20’)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
二、欣赏《滁州西涧》
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讲授新课:
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
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1、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2、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
3、分别对各个文眼进行分析。
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四、总结:
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
五、体悟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
古诗三首(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