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论导读》
课程教案
教师姓名彭飞
职称副教授
二级学院美术学院
授课对象 2009级美术本科1、2、3、4班
授课时间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画论导读》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中国画论:第一章:春秋至两汉绘画理论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时间
教学目的或要求:
1、了解中国画论发展的大致概貌及学习意义。
2、掌握春秋至两汉绘画理论的精髓。特别是诸子论画思想的精髓。
教学重点、难点:
孔子与庄子的绘画思想
教学进程(包括基本内容、环节、步骤):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基本内容:
▲中国画论导论
▲第一章春秋至两汉绘画理论
●《左传》的“使民知神奸”论
●孔子的“绘事后素”与“明镜察形”论
●庄子的“解衣般礴”论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说
●《韩非子》论绘画与生活的关系及刻削之道
●《淮南子》论“君形”及“谨毛失貌”
●王充论画
教学环节与步骤:
中国画论导论
中国的绘画理论,最早散见于先秦诸子百家之言,虽是片段的不成系统的,但作为古代的学术思想而深具影响,可以说是中国画论发展的先导。经秦汉魏晋而至盛唐,文物鼎盛,艺苑繁荣,画史的编撰,画理的探讨,技法的研究,极盛一时。至宋代,文人画兴起,学术思想活跃,三百年间,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绘画尤具特色。宋代的学术思想影响了绘画理论的发展,文人画的声誉掩盖了画工的地位,崇尚笔情墨韵,逸格列为品第之首,从人物形神探索,伸向自然奥秘,而使花鸟、山水画兴盛,促进了中国绘画向着更高深的阶段发展,直接影响于元明及其以后的绘画。
经历代发展,中国的绘画理论,形成自成体系的专门理论,阐述精微,著作宏富,深具学术价值。
第一章春秋至两汉绘画理论
美术理论和创作的关系,如同一般的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一样,美术理论是美术创作实践的反映和总结,并指导创作实践和受创作实践的检验。理论对美术创作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那么,中国古代美术理论究竟怎样呢?
中国古代美术理论产生于长期的封建社会,必然带着封建社会的一些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但其中绝大部分不但对古代美术创作有过影响,而且对今天的美术创作仍有借鉴作用,因此有研究探讨的必要。中国美术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六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那时产生了彩绘陶器。仰韶文化精美的彩陶体现了原始社会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的才智。继承陶器工艺传统演变发展而来的是青铜器。现在看到的
主要是殷商时代的青铜器,实际上青铜器不始于商,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夏代就有了青铜器,只是至今实物发现的较少。青铜器与彩陶相比,它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艺术发展的新貌。但这两种工艺美术创作的理论,在古代非常少。彩陶产生时还没有文字,当然无从记载。关于青铜器到春秋也只有极少的议论。研究青铜器的工作开始于宋代。欧阳修把青铜器、石碑、石刻搜集到一起,编写了《集古录》,着重于收藏,评论较少。宋代还有赵明诚和李清照从事过青铜器的研究。这一情况说明中国美术理论,特别是关于工艺美术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落后于创作实践。为什么有这样的情况?我们知道,工艺美术,如青铜器,在奴隶制社会中是贵族的生活用品,他们在祭祀、宴会等活动中大量使用青铜器,可是对它的制造者——“百工”之事,是不重视的。只使用,不研究,不评论,这大概是当时没有理论的原因。
中国美术理论从春秋开始多起来,所以我们把春秋至两汉作为一个阶段。这个划分与一般文学史、艺术史不一样。我们所以要这样划分,是因为在这段历史时期内,美术理论有共同之处,我们把它称做诸子论美术。诸子论美术有两个特点:
一是评论者不是专搞美术的,大部分是各立其说的哲学家,这与以后的魏晋时代不同。魏晋一些画家,自己一方面画画,一方面发表意见。
二是从论及的内容说,诸子本意不在美术,往往用美术作例子说明或比喻其学术观点,当然也有专谈美术的,但为数不多。
诸子论美术的价值何在呢?尽管他们原意不在谈美术,议论也是只言片语,东鳞西爪,不成系统,但提出了一些根本问题:
如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即艺术的社会作用问题;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即怎样反映社会生活的问题;
艺术本身的特殊规律问题;
艺术创作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关系问题等等。
他们对这些问题阐述虽不详尽,但毕竟是提出来了。任何事物都是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诸子的美术理论,起了先驱作用,拓荒作用。有了这一基础,才可能产生魏晋以后的比较系统的美术理论。还要看到,有些观点对后来影响很大,其价值就在这里,故应予以重视,应加以研究。
本章先从有关青铜器的理论叙起。
《左传》的“使民知神奸”论
青铜器的理论,见于古籍记载的只有一则:
昔夏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左传》
画论导读教案(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