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高等教育四川省教学成果奖申报书
成果名称高校思政课“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殷焕举李毅弘任大廷杨世义宁娜
成果完成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成果依托项目名称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
实效性研究
成果依托项目类别四川省教学改革项目
申报等级建议二等奖
推荐单位名称及盖章四川农业大学
推荐时间 2012 年 10 月 17 日
成果科类法学
成果代码
学校排序号
编号
四川省教育厅制
一、成果简介
成果曾
获奖励
情况
获奖
时间
获奖
种类
获奖
等级
奖金数额
(元)
授奖
部门
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5000
四川农业大学
成果起止时间
起始: 2008年2月完成: 2012年7月
主题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学教学”模式;实效性
(1)成果简介
该成果秉承“启发诱导,学生参与,双向互动”的教学理念,是以师生协同制定的“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指导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将“导”、“教”、“学”有机结合,以增强教育教学实效性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该成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立足学校办学特色,结合“川农大精神”这一独特的教学校本资源,在怎么讲与怎么学的结合上进行创新,将过去高校思政课“满堂灌”的单向教学转变为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教学,创造性地构建了高校思政课“导学教学”模式,其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真心喜欢,终生受益”。
成果实施效果明显。①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1人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1人获“四川省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获省第一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二等奖1项;获省高校思政课“精彩一课”比赛一、二、三等奖4项;在核心期刊发表教改论文16篇。②提升了课程建设水平。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③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到课率达99%,课程实践参与率100%,课程满意度达98%以上。④同行评价高。获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会教改论文一、二等奖3项。
(2)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①教学针对性不强。由于传统思政课教学重灌输轻引导,在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知识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上下功夫不够,导致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②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受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学生重技能学习,轻思想修养;重专业知识学习,轻政治理论提高,对思政课学习兴趣不浓、投入精力不够。
③师生互动性不足。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忽视对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激发,教师“满堂灌”,缺乏学生参与,互动性不够。
④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传统思政课教学效果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品行,且评价主体单一。
该成果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主要采用访谈法、座谈会法、集体备课法、团队学习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感体验式教学法等方法,根据不同专业类别学生的特点以及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导学教学”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较好地解决了高校思政课当下面临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师生互动性不足、教学针对性不强、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高了教学实效性。其具体做法是:
(1)科学构建“导学教学”方案,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
本成果以访谈法、座谈会法、系统分析法、集体备课法科学构建“导学教学”方案,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①开展课前调查,使“导学教学”方案紧扣学生思想脉搏。通过访谈法、座谈会法等进行课前调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使思政课的“导学教学”方案紧扣学生的思想实际,满足大学生探索社会问题的需要,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从而引起大学生的共鸣,使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更好地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增强其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真心喜欢。
②开发思政课校本资源,使“导学教学”方案做到“三贴近”。立足学校实际,大力挖掘以“川农大精神”(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为特色的校本资源,结合各门思政课程的基本理论和观点,编制了“自然科学专家心中的马克思主义”等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教学案例,体现用鲜活的案例和科学理论引导人、启迪人、武装人、鼓舞人的作用。
③深化集体备课,使“导学教学”方案进一步优化。实施学院、教学团队两级集体备课制,院级集体备课着力解决思政课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原则等问题和各门思政课程之间的协同性问题;教学团队集体备课紧密结合校本资源,着力解决各门课程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与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通
第七届高教育四川省教学成果奖申报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