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滋脾敛肝法治疗小儿盗汗案例分析.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滋脾敛肝法治疗小儿盗汗案例分析 .doc滋脾敛肝法治疗小儿盗汗案例分析
【摘要】小儿盗汗的证型多为气阴两虚、阴虚内热或脾胃积热。在治疗中通常以益气养阴、清热化湿之法,一般能收效。但在临床中遇盗汗患儿1例,治以养阴清热无效。而小儿体质脾常不足,肝常有余,易脾弱肝旺,故采用滋脾敛肝、潜摄浮阳之法,以资生汤加味标本兼治而收效。
【关键词】滋脾敛肝法; 盗汗; 脾; 肝疾病/诊断; 儿科病症; 中医/教育; 儿童
小儿盗汗辨证,以气阴两虚、阴虚内热或脾胃积热为多,在临床上通常用益气养阴、清热化湿之法治疗可获效。笔者临证遇一案例,盗汗近1年,曾用养阴清热之法无效,亦见有人报道过相似病例用滋脾敛肝法进行治疗收效,故也采用标本兼治滋脾敛肝法收到良效。对整个治疗过程很有感触,现报道如下。
1 病例分析
患儿刘某,男,4岁,200710下旬初诊。家长代述患儿盗汗近1年。曾到某医院诊治,排除结核病,接受“补钙”治疗,无效。来诊述患儿夜间低热,入睡后则全身汗出,醒后汗止。时轻时重,重时睡衣睡裤可浸湿,汗冷而黏。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神倦乏力,懒言性怪,口干喜饮,纳差腹胀,大便干燥,舌淡红,苔薄白欠润,脉弦缓。辅助检查:结核菌素试验(-)。胸片:双肺正常。血微量元素检查提示:血锌低于正常。西医初步诊断:营养不良,锌元素缺乏症。中医诊断:汗证(气阴两亏,阴虚而内热)。初诊辨证分析:由于阴虚内热,热逼津液外出,故盗汗,热不清,则汗不止。故以知柏地黄汤加减合潜阳镇摄之品佐健脾药物治疗,连服十余剂后(一般1剂药服2 d),收效微。后对患儿的病史、症状、舌脉再进行分析,发现忽略了患儿还有明显的脾阴亏损及肝旺表现。脾阴亏损之象:便秘,消瘦,腹胀,口渴。辨证为脾阴亏损,肝旺阳浮。遂调整治疗方法,治以滋脾敛肝,潜摄浮阳。选用张锡纯的资生汤加味:生山药30 g,玄参12 g,土炒白术10 g,鸡内金6 g,炒牛蒡子8 g,白芍10 g,生龙骨、牡蛎各15 g,郁金、地骨皮、丹皮、浮小麦各10 g,小枣6 g。6剂。二诊(20071205)述:服药3剂后夜热盗汗明显减轻,服完6剂后,纳转佳,口不干,大便通畅,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再处方:生山药末800 g,生鸡内金末20 g,嘱每日晨取30 g煮粥,调入适量冰糖,。半年后随访,夜热盗汗一直未复发,面色转红润。
2 心得体会
体会《丹溪心法》对盗汗的定义:“盗汗者,谓睡而汗出也。不睡则不能汗出。方其熟睡也,凑凑然出焉,觉则止而不复出,非若自汗而自出也
”。《证治准绳》分析了盗汗的病因病机:“伤损阴血,衰惫形气。阴气既虚,不能配阳,于是阳气内蒸,外为盗汗”。寐则属阴,阴虚则阳旺,盗汗多属于阴虚内热,阳失潜藏。而本例用滋阴降火、潜阳镇摄之法治疗而疗效却不佳,应考虑小儿体质脾常不足,肝常有余,易脾弱肝旺。本患儿已有脾阴不足、肝旺之象,而用知柏地黄汤为主方,其寒凉降火有余,而滋脾敛肝不足,仅少佐健脾而力不足,续用数剂,难免会碍脾胃功能,故效微。
“脾弱肝旺”虽不是盗汗的直接病理,但服用滋脾敛肝、潜摄浮阳的资生汤加味后效佳。分析本例患儿伴有神倦乏力,形瘦,面色少华,黑睛带绿,口干喜饮,纳差性怪,大便干等症状即所谓“脾弱肝旺”。此“脾弱”应指脾阴

滋脾敛肝法治疗小儿盗汗案例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48 KB
  • 时间2017-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