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
母亲离开我已经三年了。岁月冲淡了许多记忆,但一种挥之不去的怀念,始终缠绕在我心头。母亲是个小学教师,也可谓桃李满天,因为母亲生前宽厚待人、乐于助人、尊老爱幼,所以母亲的后事很热闹,来了很多人,有亲戚朋友,她以前的同事、邻居和她教过的学生,还有一些修行的陌生人,对于她的去世大家都流露出了真诚的悲痛!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常常会想起母亲做过的一些事,说过的一些话,觉得是非常有道理的,她将做人做事的道理喻于其中,言传身教,使子女们耳濡目染,从小受到良好的熏陶,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待生活的态度,乐活
小时候(70年代),我们生活在偏僻的农村,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一个人带着我、哥哥、姐姐和弟弟四个孩子,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年幼的孩子,白天上课,晚上备课、批改作业,还常常要下生产队去扫盲,辛苦是可想而知的。生活虽然很艰辛,但我们却感受到母亲努力营造和给予的快乐!物资匮乏,母亲总是能想法子变着花样给我们做,有时是想办法弄些胡萝卜、西红柿给我们当水果,以补充我们的营养;有时是地瓜饭或芥菜饭,让我们的每一餐都吃得特别香。有闲暇的时候,母亲就会拿出心爱的二胡,为我们拉上一曲;晚上一家人围着煤油灯坐在四方桌前是最多最温暖的场景,妈妈左手抱着熟睡的弟弟,右手飞快地批改作业,哥哥、姐姐写作业或看书,我则是拿着别人的教材装模作样看书,打瞌睡也不肯先上床睡觉的,
……。
孝顺老人的态度,感恩
母亲的家庭成分是“富农”,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个沉重的负担,在当时入党、升学、参军、提干等重大事情,家庭成分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尽管母亲很努力很优秀,但却不能上大学,不能入党。就连嫁到婆家,也被婆婆另眼相看,处处要谨小慎微。母亲只有一个残疾的妹妹,照顾外公、外婆的担子,自然落在母亲的身上。母亲很孝顺,对待四位老人都很好,除了年节,平日里但凡有点好东西,哪怕是我爸抓到一条鱼,也要把老人请来一起享用,每餐都是给老人先盛饭,好菜都是摆在老人面前。一到周末就赶着回家为老人冼衣服,做卫生。一到寒假、暑假,就让我们每天帮老人挑水,领着我一起为老人换冼被褥,让我们从小耳濡目染,学会感恩,学会爱。
教育子女的态度,重教
我家有个传家的“家法”,伴随着我们兄妹四人长大成人,每次只要我们谁犯错了,或是在外面惹祸了,或是老师告状了,回家都得自觉地请出“家法”,请母亲责罚,未犯错的一起旁听。现在想想母亲的处理非常有智慧,有艺术。母亲动用家法,不是家庭暴力,目的是为教育我们,让我们长记性,下次再也不敢了。所以形式和程序既威严,又亲和,家法是选竹稍做的,打在孩子身上,只伤皮肉,不伤筋骨,但疼的记忆是深刻的。具体过堂的程序是:
一是,前期准备,让犯错的孩子,自己做好刑前准备工作。首先是给母亲搬把靠背椅(相当于审判席),然后搬一宽长板凳(相当于被告席,犯错的孩子自已主动趴着,等着受刑),三个小板凳(相当于听众席,共犯或从犯受审席),最后请出家法,搁在母亲手边;二是,升堂审问,一般是由母亲问孩子答,诸如:知道犯什么错了,明白错在哪了,该怎么罚了,以后该怎么做了,下次还敢不敢了?三是,执行惩戒,按错误程度进行惩罚,用家法打孩子的屁股或四肢;四是,总结提升,让旁听的孩子发表看法,一起讨论类似的错误要怎么避免了,让边上陪审的孩子也受教育和警戒。五是,事后抚慰,一般是由母亲帮助受罚的孩子洗漱,边洗边教导,有时也让哥哥姐姐帮助洗,既可以让他们看着伤口,再受教育,又能体现兄弟、兄妹情谊,教育的目的又升华了。
我和姐姐出嫁,家法还做为嫁妆,陪嫁到了夫家。是母亲对子孙晚辈的关爱,希望我们要好好教育孩子,不能溺爱孩子,但又担心我们不知轻重打坏了孩子。
与人交往的态度,宽厚
母亲常常说“吃亏是福,让人多思量”,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与人为善,不要计较小得失。单位里,你多做工作,是你多了锻炼的机会,多长了自己的本领;与人相处,要多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想想,不要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做事情要处于公心,很多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工作调动、岗位调整,若都能让别人想着念着你种种的好,才是成功的。母亲一生是这样做的,教导和影响着我们也是这样努力的。所以,
我们兄弟姐妹,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没有任何一个受过任何处分与责备,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事业有成,我想这与母亲的引导与教育是分不开的。
忘记了所有,也没有忘记爱我!
母亲由于脑出血,压迫脑细胞导致很多记忆尚失,记忆基本定格在生病前,但她还是那样的牵挂着、惦念着、关爱着我们的身体、工作和生活。还是那样的放心不下我这个笨孩子。每次我回家看望她,她总是把我当成刚刚回来,不记得我适才还在她身边,只是出去了一会儿,见面的第一句话总是,“你什么时候回来的?工作那么忙,不要老是回来看我。衣服要多穿点,不要着凉。上街一定要
怀念母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