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前770—前475—前221)
一、时间线索
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春秋时代开始。
前476年,春秋结束;
前475年,进入战国时期(标志: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春秋战国区别:
春秋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原则遭到破坏,为争夺土地、人口和霸权,各诸侯之间进行争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出现春秋五霸:齐桓公(管仲改革,“尊王攘夷”)、晋文公(城濮大战)、楚庄王(问鼎中原)、吴王阖闾(孙武)、越王勾践(勾践尝胆)。但此时战争规模不大,旧观念有一定的约束力。
战国兼并战争,战争规模变大,动荡剧烈、变革加快,旧观念完全丧失约束力,诸侯纷纷称王,“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二、春秋战国时期纷争战乱的特点及影响:
异:
时期
战争目的
战争规模
代表战役
春秋
争霸
用少量军队在短时间内决定胜负
城濮之战
战国
兼并统一
几十万大军,时间长,死伤多
长平之战
同:
(1)广大人民灾难深重,战争破坏社会生产力;
(2)加速了民族融合;
(3)促进国家的统一进程;
(4)促进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产生。
·大发展、大动荡,大变革时代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经济:(铁器、牛耕)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私制逐步确立
政治:新兴地阶发展壮大→要求废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经,建地主阶专政→改革
军事:争霸战争→富国强兵
思想:百家争鸣,法家学说
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新兴市民阶级、士阶层的崛起。
·知识拓展:社会关系
变化:世袭→流动
·“士”是古代贵族阶层中最低的一个集团,与庶人相衔接。
·春秋战国时社会阶级流动,即上层贵族的下降和下层庶民的上升。
·由于士阶层适处于贵族与庶人之间,是上下流动的汇合之所,士的人数遂不免随之大增。
·社会:世袭→流动
不
可
流
动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西周春秋等级秩序
文化贵族之没落者
旧贵族领主
战民之有文化才艺者
平民之有军功者
战国的新兴士阶层
春秋战国(前770-前476-前221)
经济
:耕作方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经营方式: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水利:都江堰/郑国渠/芍陂/漳河渠
.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消灭?)
:经营方式:私营手工业出现(三种经营形态)
.冶金:春秋:生铁、块炼铁;
.战国:炼钢和淬火
:出现私商(打破工商食官)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重农抑商(商鞅变法)
政治
(分封制和宗法制遭破坏)
(商鞅变法)(选官制度:军功授爵制)
文化
:百家争鸣/儒家冷落,法家推崇
:《诗经》、楚辞
:司南/哈雷彗星的记录/《甘石星经》
:私学兴起
三、阶段特征:
社会转型: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兴起。
:分封宗法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封建制度开始确立;地主和自耕农形成新的社会阶层。
:百家争鸣
:华夏族主干形成,第一次
高考春秋战国知识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