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海底的马鞭
作者简介:高小岩(1978-),甘肃兰州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2009-2010学年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全美英,(1982-),女,朝鲜族,吉林延边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韩国建国大学2008-2009学年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民族理论。
?
摘要:13世纪的蒙元军队远征日本是是亚洲大陆上的统一帝国少有的大规模跨海作战,也是日本本土第一次面临来自大陆压倒性力量的直接威胁。学界多认为元军失败是因为舰队遭遇强台风所致。实际上,征日行动还存在一些隐患。以民族学的全新视角诠释蒙元军失败的原因,文章从民族角度对军心、作战方式以及双方最高执政者的个人因素一一分析,指出蒙元军队内部民族矛盾重重,自身优势被极大遏制,以及忽必烈急于攻克日本,存在准备不足的战略失误,军事实力对比的优势无法在短时间内转化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优势,而日本方面则逐渐占据天时、地利和人和。但是,这场战争加剧了日本国内的矛盾,间接促成了幕府的倒台,也使得终元一世,中日之间交往停止,对整个东亚的历史发展都有影响。
?
关键词:蒙元;忽必烈;日本;九州;台风;民族学;失败?
中图分类号:K2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1)06-0161-007??
13世纪是蒙古人的世纪,这支来自西伯利亚草原沙漠的铁骑几乎横扫亚欧大陆,即便如此,也遭遇了失败,即元世祖忽必烈汗在1274年和1281年的两次规模空前的对日军事行动。这场战争是亚洲大陆上的统一帝国少有的大规模跨海作战,也是日本本土第一次面临来自大陆压倒性力量的直接威胁。关于蒙元军的两次远征这一历史事件,中国史称为“甲戊之役”和“辛己之役”或合称为“元日战争”;日本称作“元寇”或“蒙古袭来”[1],或者按照当时的日本年号称抵御元军第一次进攻的战事为“文永之役”,第二次为“弘安之役”。?
“甲戊之役”发生在公元1274年(蒙古汗国至元十一年,高丽元宗十五年),忽必烈在屡次招抚日本不成的情况下,遂任命凤州经略使忻都为主帅,汉人刘复亨为左副帅,高丽人洪荼丘为右副帅,派遣大小船舰900艘,组建32?300人的征日元丽联军,由高丽的合浦(今韩国庆尚南道镇海湾马山浦)出发,
8月攻击对马、壹岐等岛屿。对马“守护代”宗助景隆分别仅以80余骑与百余骑迎战,结果全军覆没。由于元军采用密集战术,使用“铁炮”(石火矢)等武器,致使日军不断战败,伤亡惨重,元军在九州岛北部沿海登陆,元军炮火令日军“目眩耳塞,芒然不辨东西”[2],几百名日本武士当即毙命,被迫退到太宰府附近,组成新的防线,而元军为了防备日军夜袭,回到船上。[3]但是,由于台风突至,元丽联军的船舰、岸上的人员丧失甚多,无力再战,遂退回高丽合浦。?
甲戊之役后,当时的日本北条幕府为了防范元军再犯,开始在九州岛北岸构筑石垒,以阻止元军登陆,同时加强训练水军,以便海上迎击。公元1281年(元朝至元十八年,高丽忠烈王七年),元世祖决定再次征讨日本。此时南宋已被灭,因此第二次征日军队的组成较第一次更为庞大,且兵分两路。东路军由蒙汉军、高丽军组成,由忻都、洪荼丘、金方庆率领,有大小船舰900艘,共42?000人,5月从合浦出发;南路军由南宋降将范文虎率领“蛮子”军(蒙古人对当时南宋统治范围内的各民族的歧视性称呼),船舰3,500艘,共10万人,从浙江庆元(今宁波)出发。原本规划两路军在九州岛北部会师,但是由于江南军统帅阿剌罕病亡,未能如期会合,影响战况;当时日军早有准备,使得东征军不能顺利登陆,致使元军停留海上。也有一种说法是因为驾船的朝鲜水手看到天气变化,担心大风会使他们的船只撞上湾中礁石从而切断登陆部队的退路,说服蒙古将领收兵上船。
[4]57?同“甲戊之役”一样,元军再遇台风,停留在海上的船舰损失惨重,元军又退回合浦。此次战役,又称为“辛己之役”。对于这场战争,中载,比如宋濂等的《元史》和郑麟趾的《高丽史》等,日本还保留了时人所作“蒙古袭来绘词”等文物。元军失败,古今史家多是归于台风造成的偶然原因。然而,以偶然性来解释难免以偏概全和过于简单化。日本将导致元军倾覆的飓风称为“神风”,只是试图为国家神道的政治目的所用。这种宣传其实也与日本的民族性格有关,日本民族生息繁衍在这个列岛上,酿成了双重的民族性格:一方面是岛国固有的闭塞性、狭隘性和排他性;另一方面是接近大陆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开放性、吸收性和宽容性。从双重性格中又产生了劣等感与优越感相互矛盾的两面气质。[5]本文试图在台风等偶然性因素之外,探究其他可能导致战争失利的内部原因,以民族学的角度从军心、战法以及统帅三方面解读这次历史事件。
?
第一、蒙元军队内部民族
九州海底的马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