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迷失”到“理性”.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从“迷失”到“理性”
2011年12月18日,“重新定义――‘70后’艺术中的质疑精神”学术邀请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1号馆3层举办。此展由今日美术馆和《大周末》主办,由独立策展人杭春晓提名策划。旨在重新梳理“70后”艺术家与之前一批当代艺术家,在生命经验与生存体验之间的精神区隔,探究这个群体创作观念中的文化姿态。展览展出了管勇、康海涛、李晖、李继开、屠宏涛、王光乐、王颉、尹朝阳等8位艺术家的29件作品。

“70后”艺术作为一个概念,主要产生于2000年以后,是对中国19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创作的群体性定位。其学术解读,多归于“卡通”、“青春残酷”两种理论体系,已形成一定的社会接受度。但现有理论阐释,要么流于简单的图像符号特征,如“卡通”之说;要么以“浅层伤害”为基点解读的青春期冲动,如“青春残酷”之说。前者,以形式符号为理论阐释,难以准确把握这一代艺术的精神诉求;而后者则建立在“70后”与其前辈的生活经历对比,因缺少各类运动的社会性深刻,所以阐释其为缺乏相应深度的“冲动”性自我感悟。此说貌似合理,但却假定了人的深刻性一定源于社会活动,而非人自身的精神审视能力,从而流于简单、臆测,无法触及这一代艺术真正的意义、价值。

那么,面对丰富复杂的“70后”创作,我们又该如何审视?由于,“70后”是一个时间概念,故其理论建设也应基于时代性,即线索是某一时间段中的文化问题,以及这种问题在创作中的视觉显现。所以,就“70后”艺术的理论构建而言,方法论上必然会倾向于社会学阐释,需要寻找这一时间段内社会问题在文化上的呈现与表达。然而,因为曾经流行的庸俗社会学,近年来美术界对社会学的运用多有谨慎,甚至一味排斥。当然,警惕庸俗社会学简单、机械的“社会图谱化”,对于美术理论反思具有积极意义。但因此而完全漠视艺术与特定时间段内社会的关联,无疑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所以,就“70后”艺术而言,我们仍然不能回避社会学的阐释方式,而是应该在充分理解他们的视觉体验之后,探寻其背后的心理发生机制。
如果,依着这一思路进行下去,“70后”艺术在视觉体验上有着怎样特征呢?应该说,相对前一代图像化平涂、矛盾化对立的视觉特征,“
70后”的作品往往更强调语言本体在视觉上的自身表达,也即习惯于视觉物质自身所具有的表达。诸如尹朝阳的“神话”、屠洪涛的“舞台”、康海涛的“夜景”等,无论表述的目标是个体化感悟,还是社会化体验,语言的物质性成为了绘画意图的直接媒介,甚至语言运用的方法成为重建视觉逻辑的核心,而非图像符号;而王光乐从超级写实的水磨石到寿漆,抽象对于艺术家而言并非一种结构的预设,而是对于视觉呈现方式的不断审视而自发的结果;又如管勇的“书架”、李晖的“双头卡车”、王颉的“无人衣”等,虽具有某种明确的题材对象,但其视觉指向却非题材本身,而是视觉逻辑自身所包含的某种认知方式与观念。并且,这种对于语言本体、视觉逻辑的重视,其背后往往蕴含了某种“不置可否”的怀疑性态度,即不对自己所描绘对象以某种肯定性或否定性的判断,而是将对象理解为借助视觉语言呈现出的认知物,并在自己的视觉逻辑中成为观者可以重新审视的对象。从某种角度上看,他们的艺术不同于“政治波普”影响下的具有某种“明确意图”的图像,他们不喜欢“口号化”的符号观念,而更愿意将视觉进行审视的行为本身展现出来。于是,即便是借助“卡

从“迷失”到“理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83252951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17-09-2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