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网络沉迷”转化为计算机学习动力的策略
摘要:网络发展进入第二个高峰后,初中生网民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其中有“网络沉迷”倾向和陷入“网络沉迷”的人数不断增加。针对“网络沉迷”现象对初中生的学习、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本文给出了“网络沉迷”的判断标准,并在本地初中生随机抽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初中生网络使用、“网络沉迷”情况和计算机学习意向等相关数据,提出了“网络沉迷”的三大成因和将其转化为计算机学习动力的三个策略。
关键词:“网络沉迷”;成因;计算机学习;动力;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1/03-0041-04
21世纪迎来了网络时代第二个发展高峰,无论是技术上的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出现还是网络普及的范围和上网人数比例的逐日增加都彰显了这一趋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1月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经突破5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年龄方面,过去五年内10-29岁群体互联网使用率保持高速增长,2011年,我国网民中初中学历人群延续了2010年的增长势头,%%。该学历人群互联网渗透率较低,未来比例还将进一步提升1。由于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心智、生理以及所处环境等各方面的综合原因,初中生是最容易产生网络依赖的群体。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11年的调查结果
――“2011年中国网络青少年网瘾调查数据报告”,2011年我国网络青少年“网瘾”的比例高达26%,“网瘾倾向”的比例为12%。在所有参与调查的青少年中,13-17岁青少年的“网瘾”比例最高,%2。面对如此严峻的现状,国内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从青少年“网瘾”现象及其成因、引导戒除“网瘾”的方法和对策、培养学习兴趣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但对于青少年“网瘾”如何转化,特别是如何将初中生“网瘾”转化为计算机学习动力方面的研究却不太多见,所以,对这一课题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和紧迫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沉迷”的概念及界定
根据卫生部2009年11月发布的《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的精神,目前
“网络成瘾”即“网瘾”的定义并不确切,不应以此界定不当使用网络对人体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损害。但一般认为,青少年因网络使用不当而产生不同程度的依赖,直至相应的身体、精神及社会功能受损,可以定义为“网络沉迷”。“网络沉迷”的具体表现为: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身体发育和健康受损,出现各种反常行为和情绪问题,现实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恶化,与周围人交往困难、不合群。其中极少数人还可能伴发明显焦虑、抑郁、强迫等精神症状3。
1.“网络沉迷”可以参考的评判标准
(1)对上网有强烈的渴望或冲动,总是想着或想方设法去上网。
(2)为了能够上网,多次对家人、老师等撒谎,隐瞒上网真实时间和费用等相关信息。
(3)不管什么原因只要无法上网时都会感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或无所适从。
(4)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或是把上网作为解脱痛苦的唯一方法。
(5)接受教育或自我醒悟感到后悔后,第二天仍忍不住还要上网。
2.“网络沉迷”可以参考的量化标准
(1)上网时间或网上花费明显高于同龄人的平均水平。
(2)上网时间不断增加,几乎每次实际上网时间总比预定时间长。
(3)撒谎的次数越来越多,甚至因此而完全丧失他人信任。
(4)网络游戏等双向或多向交互的使用明显多于信息搜索、电子邮箱等单向功能的使用。
(5)对自身的学业、人际关系、甚至身体等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
事实上,初中生一般都知道上网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心理、身体等各方面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大部分有“网络沉迷”倾向和已经陷入“网络沉迷”的初中生,通常也都做过努力,想控制、减少或停止上网,但最终因为各种原因大多无法成功。
二、初中生网络使用和计算机学习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初中生网络使用和计算机学习的现状,笔者在上虞市范围内对此进行了专项调查,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方法,一共调查了2所县城初级中学、2所乡镇初级中学共4所学校205名学生,得到了网络使用、“网络沉迷”、计算机学习等方面的相关数据。
调查问卷进行了精心设计,主要分以下三个部分的内容:
问卷中主要针对家庭电脑和网络现状、上网时间、家长观念和上网内容等项目进行了调查(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在未获家长许可的情况下只有15%的初中生会想方设法寻找上网的途径,同时有63%的初中生因为各种原因受到过家长不同程度的惩罚。当成绩
初中生“网络沉迷”转化为计算机学习动力的策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