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朗读指导提升朗读层次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朗读――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阶段目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以上可以看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并不是简简单单的问题,而是有着明确目标和要求的。然而它往往会被忽视。尤其是中学教师,尤其是在过于注重所谓智力培养的今天。因为它不像英语有口语测试,在中考和高考中算总分。
事实上,朗读的确是语文学科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有着明确的目标,而且这种目标还是有层次的。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正确朗读、流利朗读和有感情朗读。
第一层次――正确朗读。正确朗读,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话,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清楚(声母、韵母要读得准确,调值要读得“到位”),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拖尾韵)。尤其是课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和轻声、儿化及
“一”“不”“啊”等字的变调、音变,朗读时要能读得正确。
第二层次――流利朗读。流利朗读,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
第三层次――有感情朗读。有感情朗读,即指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将作品的思想感情朗读出来。它包括语气、语调、重音、情感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目前,我们的学生大多处在第一和第二个层次,对于第三个层次,包括教师在内,也只有很少人愿意下工夫去做到。因此,真正把书读得好的、读出很高水平的学生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恐怕还是要归结在教师的身上。
一、重讲轻读,重问轻读
多年来,受传统分析式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过于注重讲和问,唯恐学生不懂。拿到一篇课文,教师就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分析。提问结束了,课文分析完了,课也就上完了。一节课中学生没有多少读书的时间和机会。教师一味地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分析课文上,把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学习方法放在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往往会造成一节课问题过于琐碎,造成满堂问、满堂灌。课堂上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读书,对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包蕴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去感受,朗读水平上不去,学生也渐渐地缺乏了语感。
二、随意性的“滥读”
在许多公开课中我发现:不少教师仅仅把朗读当成装饰品,在课文教学中点缀一下;或为了自己设计的提问而读,仿佛不读一下,提问就不能体现启发性;或是预定的教学内容已讲完,可还没有下课,为了凑时间而毫无目的地读……同时,由于不少教师对各年级段朗读教学的要求还不清楚,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要求偏高或偏低的现象。这样教学下来,也就很难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三、指导无方,效率不高
目前,朗读教学指导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抽象化、简单化或以录音朗读代替指导。例如:一位教师教陆游的《示儿》,理解诗句后问学生,诗中哪句最能体现诗人强烈的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但悲不见九州同)?学生回答后,教师趁势指导:“读这句诗时,要读出陆游悲壮的爱国感情。”学生齐读以后,教师不满意,再启发说还要读得深沉一些,学生依旧原样。假如这时教师能示范一下,或告诉学生如何深沉,再合理创设情境,学生还能读不出真切的情感吗?
朗读
加强朗读指导 提升朗读层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