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区总体规划报告 】是由【丰儿】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区总体规划报告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
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总体规划报告
一九九四年三月
目录
苏州市概况
拟议结构图
首期开发区总体规划
首期开发区专项规划
附表
附件
附图
苏州市概况
天然环境
人口
城市发展形式
拟议结构图
地段选择
边界与地段情况
规划概念
规划参数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
拟建用地
交通系统
首期开发区总体规划
规划区现状状
规划构思
规划规模
首期开发区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首期开发区交通规划
启动区
首期公建商业中心的几个设计量体模型
首期开发区专项规划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给水工程规划
排水工程规划
河道整治
供电规划
邮电规划
供气规划
防汛规划
固体垃圾的处理
附表
附件
附图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
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详细规划报告
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
区详细规划报告
附图
图Ⅰ:工业园区用地结构图
图Ⅱ:首期用地规划图
图Ⅲ:首期工业区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a) 首期园林绿化
目录(b) 缓冲带控制图
图Ⅳ:首期工业区
(a) 规划控制图(工业南区)
第一部分背景
(b) 规划控制图(工业北区)
图Ⅴ:首期居住区
(a) 居住用地密度分布图
第二部分详细规划
(b) 居住邻里界限图
(c) 居住区绿地分布图
首期用地规划
(d) 居住区教育设施分布图
(e) 典型小区范例布置图
拟议工业用地
图Ⅵ:首期商业核心区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
(a) 拟议详细土地使用图
拟议居住用地
(b) 拟议容积率控制图
(c) 拟议沿街建筑边缘图
(d) 拟议建筑退后线图
(e) 拟议建筑体形控制图
图A高密度建筑间距系数控制(F) 拟议绿地/广场图
图B低密度建筑间距系数控制(g) 拟议车辆出入口图
图C低密度建筑退后线的规定土地分类定义
第1章苏州市概况
苏州市域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178平方公里()是属于市区。苏州境内位于太湖东部的地区,包括苏州市本身,地势基本平坦。太湖(2,425平方公里)位于苏州市以西15公里,它汇集了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安徽南部的水流,并由多条河道将水注入长江和大海,五千年前这里还是东海,所以在苏州境内有众多的湖泊、河流和水道与太湖连接。这种纵横交错的河道网络有助于灌溉和运输,同时也能调节长江和太湖的水量和水位。这些风景怡人的水道和湖泊,也使苏州成为众所皆知的“东方威尼斯”。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是上海以西最邻近的城市,它的西部是无锡和常州,南部与浙江的嘉兴和湖州毗邻,北部长江对岸是南通市。京沪线铁路和京杭大运河都经过苏州市,此外,完善的公路网络和众多的河流/水道网络也提供了前往苏州的水陆交通途径。
苏州市在1992年拥有总人口56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856,700人,自1975年以来,%,虽然增长率在1980年后开始下降(%),但是随着苏州市的经济活动增加,外来人口涌人,这里的人口增长率相信会升高。%的人口增长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外来人口对苏州市人口的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这和苏州地区的情形相反,苏州地区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来自自然增长。苏州市参与劳动者总数约占总人口的60,这和中国其他主要城市相似,如下表所示: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
沿海开放城市合计
天津
上海
宁波
福州
广州
苏州
面积(平方公里)
16,646
4,276
750
1,033
1,043
1,444
178
建成区土地面积
1,394
336
254
63
51
182
60
总人口
28,737
5,809
7,862
1,095
1,308
3,620
857
非农业人口
22,401
4,611
7,528
562
891
2,953
723
社会劳动者人数
(千人)
[占人口的比例]
16,891
[%]
3,334
[%]
4,387
[]
729
[%]
797
[%]
2,212
[%]
517
[%]
第一产业
721
(10%)
221
(7%)
63
(1%)
196
(27%)
99
(12%)
253
(11%)
30
(6%)
第二产业
8,959
(53%)
1,950
(58%)
2,655
(61%)
327
(45%)
398
(50%)
946
(43%)
320
(62%)
第三产业
6,211
(37%)
1,163
(35%)
1,669
(38%)
206
(28%)
300
(38%)
1,013
(46%)
167
(32%)
上海、天津和苏州的劳动力中少于10%是从事第一产业(比如农业和渔业),大约60%从事第二产业(比如制造业),30-40%则从事第三产业(比如零售业、酒店和金融业)。
苏州是中国一大古城,以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迹以及秀丽的风景而著称。古代的苏州市建于公元前514年,。传统的城市格局以及独特的道路/河道系统大部分都被保留了下来。1981年,中国宣布将苏州市列为重点保护的历史与文化名城,及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随着苏州的迅速发展,古城的基础设施已经显得不足,不适应经济和人口增长的步伐。在保护历史古城,同时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宏观规划目标这个基础上,苏州已经将古城指定为历史和文化中心,主要用于发展传统工业以及旅游业,在古城的西部,,称为“新区”的地区已经获得相当的发展,以适应该市不断增长中的经济和新时代的需求。域西新区由大运河划分为河东和河西两部分,河东主要是住宅区,河西则用于国家批准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苏州市以西,靠近著名的太湖边的地区,也已经获得批准发展为国家旅游度假区。苏州市的城市发展至今主要都是向西朝太湖方向延伸,以致古城在整个城市化发展地带中处于偏东的位置。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
第2章拟议结构图
由苏州市联合新加坡商业集团和政府机构共同在该地区发展一个新园区这个概念,是在1992年10月提出。新加坡市区重建局以创造一个能与现有的苏州市完美结合的现代化园区为主要目标的引导下制定了一个概念结构图。在和苏州市城市规划局等有关的单位,以及新加坡裕廊环境工程公司和驷马国际私人有限公司讨论之后,拟议的结构图和第一期初步规划图获得了进一步的改善。
苏州工业园区的拟建地段(见苏州市地图)是根据以下原因而加以选择:位置优越,具备多项优势:
——和上海的经济成长相辅相成;
——位于联系上海和内地城市的主要铁路和公路运输走廊上;
——位于联系杭州和北京的大运河边;
——优美的太湖风景区具有发展旅游和康乐活动的潜能。
·由于该市目前正在向西(河东与河西)伸延发展,因此逻辑上应该向东发展,以平衡城市的扩张,这样古城才可继续保留,作为苏州的中心地。
·这个地区的公路、铁路和河道运输系统都很发达。
·苏州工业园区占据策略性位置,往来上海苏州的游客都能清楚地看见这个地区,园区的设计可被充分的利用,以产生最大的视觉冲击。
拟建中面积大约70平方公里的苏州工业园区,就在古城以东,与古城相邻。它北界娄江,南临黄天荡、独墅湖。斜塘河和吴凇江,东部则是青秋浦。苏州工业园区的拟定边界是针对地段的局限、机会、交通便利程度和行政等因素仔细考虑并和苏州当局讨论后而拟定的。这块土地地势较低,目前是用于农业生产,由多条河道进行灌溉。这个地段内有多个乡村群落(较大的村镇包括斜塘、跨塘和胜浦),由单层的和双层的农屋组成。一些小工厂座落在机场大道和312方公里787人。在这块苏州工业园区中有3个主要水域:金鸡湖、白荡和沙湖,其中以金鸡湖的面积最大,达720公顷。地段中可通航的河流/河道包括娄江、吴凇江、相门塘、葑门塘/斜塘江、娄斜线、青秋浦和风凰泾。河道中较主要的是娄江和吴凇江,前者流入苏州/上海边界处的长江河口,后者流入上海市,然后流进黄埔江中。通过吴凇江,苏州就能和上海的港口取得联系。在苏州工业园区南部的机场大道是拟建地段中除312国道以外的又一条主要公路。连接这个地段和古城的公路包括葑门路/苏斜路(这条路的延续就是机场大道)和相门路。不过,两地之间的公路联系也可利用较北处现有的312国道和在建中的沪宁高速公路和西部现有的东环路,此外,高速公路还可以在适当的地点建造连接沪宁高速公路和拟建苏杭高速公路。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
(见拟议结构图)
在对实体和社会特性,经济增长潜能,苏州市的发展趋势,以及拟建地段的优劣进行研究之后,我们制走了以下的目标与策略以指导工业园区的规划工作。
目标 策略
加强具有历史意义 ●向城市的东部延伸,以平衡城市的扩展形式。
的苏州市的地位。 ●在现有的城市旁建造一个现代化的新商业中心,减
轻古城所面对的发展压力,从而辅助这个历史城市
继续扮演苏州的文化和行政中心的角色。
作为60万人口的家 ●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与工作环境。
园。 ●提供足够的和种类多样化的住屋。
●提供良好的社区设施和基础设施,从而改善居住环
境。
在商业、文化和其 ●为60万人口和范围更大的苏州地区提供工业、商
他功能方面为新园 业、康乐和文化发展。
区及更广大的地区 ●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加强商业投资的环境。
提供机会与服务。
为人民和商业提供 ●通过对土地使用进行合理的规划,减少不必要的交通。
高效率的运输。
●设计市内和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公路和轻轨交通网络
,并考虑到自行车交通以及将来会增加的车辆交通
问题。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
创造一个健康、充 ●在对土地使用项目和基础设施分配地段时,考虑并
满活力和独特的城 减少空气、水源和噪音的污染。
市环境。 ●利用独特的水域特色如湖泊和河道,加强“水城”
的形象。
●通过设计独特的道路格局和街景,并配合翠绿的环
境,从而创造一个具有视觉吸引力的城市环境。
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主要采用了以下概念:
●土地的使用是根据明确的功能加以划分:由清洁的轻型工业围绕着商业中心和居住邻区,使工作地点和必要设施靠近住家。
●商业中心是以分层次方式进行规划。在第一期地段内的新商业中心同时为园区和整个苏州市服务,在第二和第三期地段内的卫星镇中心为个别的卫星镇服务,所有三个地段内的邻里中心则为邻里居民服务。
●第一期地段内独特的新商业中心以及第二和第三期地段内的镇中心加强了苏州市的中心轴线设计。这条轴线起于河西新区中心,经过古城的心脏区,连接苏州工业园区第一、第二和第三期的中心。
●规划也包括一个分层次的公路网络,结合现有的公路系统,并进行小规模修改,以提供高效率的交通网络。贯穿公路将和居住区内的公路分开,以减少对居住环境的干扰。
●适当分配绿色户外空间,以创造一个高素质的居住环境。
●保留足够的土地,以用于建设公用设施,支援这新区。
●保留现有的湖泊和主要河道,以突出苏州“水城”的特色,并提供赏心悦目的景观。
●提供全面的教育和社区设施,如体育设施、小学和中学,公园、医院、文化娱乐中心等,以支援各个邻区和整个园区。苏州工业园区的拟议结构图,目的在于指导这个现代化园区进行具体发展,让它能与现有的城市相结合,成为一个高效率的城市实体,同时具备良好的居住和商业环境。规划概念是在于通过向东建造一个适当的城市格局,并充分与历史古城结合,以平衡苏州市的线性发展。拟议中的苏州工业园区将发展成三个独特的实体。
●第一期地段:新式和现代的商业中心,拥有平衡的居住和工业用地。这个新商业中心将提供现代化和高素质的商业空间,以适应将来蓬勃发展的经济活动,避免古城过度拥挤和需要进行大规模的重建。这将确保这个古城原址仍被保留为苏州传统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
●第二期地段:为科技中心。利用水域沿岸的环境和翠绿的景色,提供一个从事研究及开发活动的高科技工业园,以及具有高素质湖滨住屋的优良环境。
●第三期地段:自给自足的新镇,用于用地较广的轻工业。在这个地段内也会保留一些土地以建设主要的公用设施和基础设施。
单击放大
●人口
%的人口增长需求。预测的人口增长如下
年
人口
累计增加
1992
857,134
-
1995
909,597
52,463
2000
1,004,269
147,135
2005
1,108,794
251,660
2010
1,224,198
367,064
2015
1,351,614
494,480
2020
1,492,291
635,157
据此估计,拟建的苏州工业园区必须能够容纳60万人口。基于新加坡的经验,这样的人口总数,足以维持一个提供更多全面设施的区域中心。
●劳工
我们假设参与劳动者总数占总人口的60%。在这些参与劳动者当中,60%从事工业,25%从事服务业(即办公室职员、零售业员工、酒店和其他金融服务业员工等),其余15%则从事其他领域的工作如交通/通讯、公用事务、建筑和其他服务。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
●土地使用标准
新镇原型(不包括工业用地和其他特别用途)的土地使用标准,是以中国城市规划标准为基础(附表1),并结合新加坡的新镇规划和在中国其他规划工作的经验而制定的,
如附表2和3所示。
●各期地段的边界
苏州工业园区规划采用了新加坡的发展经验。在这70平方公里地段()将被划分成3个卫星镇,总人口将达60万人。在必要时,园区继续向东部扩展。这3个自给自足的新镇是以下面的方式划分:
.天然/人工特征如河道、湖泊和高速公路,作为各镇之间的边界,容易辨认。每个镇区的特色,比如第一期地区靠近古城,第二期地区拥有优美的湖畔环境,第三期地区拥有广阔土地。
每个自给自足的新镇的人口介于10万和30万。
拟建的苏州工业园区结构图的主要规划参数总结如下:
拟议的结构图显示64平方公里土地()的宏观用途,如图4所示,土地用途的分配表总结如下: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总共
公顷
%
公顷
%
公顷
%
公顷
%
工业
315
(525)
1560
2400
生活居住区
.居住
(405)
310
()
(615)
470
()
(860)
655
()
(1880)
1435
()
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区总体规划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