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中医药防治情志 】是由【977562398】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医药防治情志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中医药防治情志
第一页,共44页。
要点概括:
;
;
;
;
;
6.《金匱要略》中治疗情志病的方法。
第二页,共44页。
人在认识周围事物或与他人接触过程中,对任何人、事、物都不是无动于衷,而总是表现出一定的情感,例如:喜爱与厌恶,高兴或悲伤,愉快或忧愁,振奋或恐惧,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雨后青山分外明。”人在高兴的时候,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感到称心如意,精神百倍;而在悲哀之时,会感到一切无望,心灰意冷,认为周围事物都死气沉沉,甚至伤心追泪或绝望,中医历来十分重视情志致病和对疾病的影响,历代医家主张:“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凡心之病当须用心药治才能见效。
前言
第三页,共44页。
基本概念
始于《礼记》,至元代一直独立使用,并不和用。《说文解字》解
“志”为“意”。
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也是中医七情学说的核心概念。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情志
第四页,共44页。
基本概念
情志有异,影响脏腑等气机和功能的正常运行,致人生病。
情志致病萌芽于春秋,奠基至两汉,定型于宋金元,深化于明清时期。明名医张仲景于《类经》首列“情志九气”,并首提“情志病”之名。
古代文献中,情志异常疾病命名主要涉及“癫”“狂”“痈”“郁”“惊悸”“脏躁”“梅核气”及“百合”等,而对情志异常疾病的临床症状描述则主要涉及“郑声”“重言”“妄言”“妄闻”“妄见”“健忘”“不欲闻人之声”“心神恍惚”等。而情志为病影响患者身心两面,相比一般疾病更为棘手,非药石可简单调之。
情志病
第五页,共44页。
典型情志病证
情志病包括:
⑴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如郁证、癫、狂等;
⑵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如胸痹、真心痛、眩晕(高血压病)等身心疾病;⑶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消渴、恶性肿瘤、慢性肝胆疾病等,大都有异常的情志表现,并且其病情也随其情绪变化而有相应的变化。
如现代临床常见的抑郁症、焦虑症等多属于此类范畴
第六页,共44页。
常见情志病
01
02
03
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如郁证、癫、狂等
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如胸痹、真心痛、眩晕(高血压病)等身心疾病;
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消渴、恶性肿瘤、慢性肝胆疾病等,大都有异常的情志表现。
第七页,共44页。
情志与脏腑
中医学认为情志与人体脏腑关系密切,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关系。人有复杂多样的心理活动,总结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即七情。
七情与人体五脏相对应,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中医认为不同的情志异常致病时各自影响不同的脏腑,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生理病理特点
第八页,共44页。
情志与气血
情志与气
《素问·举痛论篇》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气机失调是情志致病的本质。
情志与血
血的正常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作用和固摄作用之间的协调平衡,同时依赖于脏腑功能的协调平衡。
生理病理特点
第九页,共44页。
*
第十页,共44页。
中医药防治情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