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摘要: 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两点:一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即需要给学生一些“鱼”;二是要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即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教学实质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入认识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五种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 地理教学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即用综合的、联系的观点,多要素、多角度地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方法。
地理学有“综合性”的特点。我们生存的地理环境就是由许多地理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地理环境本身就是一个综合体。再者,一个地区地理特征的形成,虽然有其主导因素,但往往都是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例如,某一河流,可以以雨水补给为主,但往往在不同的河段、不同的季节,还伴有其他类型的补给。因此,学生必须具备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对教材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例如,《中国地理》、《世界地理》、《高中地理》教材中都有大量有关气候的知识,但初中教材中所讲的主要是有关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高中教材侧重地理事象产生的原因和分布规律,二者之间存在由浅入深、知识递增的有机联系。在辅导高三学生复习《气候》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尝试综合,将各种有关气候的地理事象及其分布特点、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发展变化的趋势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气候知识的“联系网图”。这样,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掌握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避免观察事物时的单一性、片面性和简单化。
目前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空间联系明显的全球性问题。在教学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方面内容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的大工业集中分布于中纬度地区,由于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到空中,增强了吸收地面热量的能力,大气增温,引起高纬度地区冰川部分融化,冰川融化又以海面上升危及岛屿及沿海地区的低平原和城市为后果。这样,引发学生以空气运动、海水运动为纽带,把空间跨度很大的两个地理事象联系起来,揭示环境问题的内涵和人地关系的奥秘。
即在不同区域或同一区域不同时段之间,通过对有关要素的比较,找出差异及原因的方法。
地理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区域性”。各地的地理事象无不反映该地区的地域性特征。这些特征往往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或差异性。不仅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具有地域性特点,而且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也有地域性特点。比较的方法是区域研究的基本方法。
运用比较法要注意以下两点:(1)比较对象应该是同类的地理事象。地形只能和地形比较,气候只能和气候比较,河流只能和河流比较,国家只能和国家比较,等等。如,长江和黄河的比较,可以从它们的流长、支流、流域面积、水量、水量的季节变化、含沙量、航运、灌溉、水力等方面比较,这样可以说明长江和黄河的各个自然要素间的相互关系。(2)同类地理事象进行比较时,对比各点的结论无论相同还是不同均可进行比较。对比的目的主要是求其异同寻其特点。例如,通过对比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热带草原气候的干、湿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旱、雨两季特征便清楚了。
至于非同类的地理事象,原则上不应该比较,但为了说明某些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地理事象,也可以借用学生所
地理教学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