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都江堰的“爱心书库”.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都江堰的“爱心书库”
牵动世人的汶川大地震之后,诗人舒婷疾书了一篇《今夜,我牵挂都江堰》。她写道:公元前272年,30岁的李冰怀揣一纸任命文书,餐风饮露艰难跋涉,终于进入蜀都上任郡守。这位风华正茂的青年官员,站在烟雨迷蒙恣意泛滥的岷江边,风吹衣袍猎猎作响,他脑子里奔涌的思绪确切是什么,已经没有人知道。……“他只知道,这个人种要想不灭绝,就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
大地震之后的都江堰,水和米粮是当务之急,伴随着救援物资从四面八方赶来,精神上的安慰也及时到达。汶川大地震夺去了很多孩子的校舍,这些生活在板房中的孩子,却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书库。
秉承宋庆龄“源源不断地为孩子们提供精神食粮”的精神,在社会各界为灾区捐赠大量物资的同时,中国福利会
特别关注灾区儿童的精神抚慰和心理健康。


把读物送到孩子手中

在都江堰参加灾后重建的上海干部水洁平生不爱流泪,但是,在都江堰,他却几次泪湿衣襟。
水洁做了17年老师,其中13年当校长,对学校的一切十分熟悉。走进青城学校,看到孩子们在阳光下正在打乒乓球,他停下来给他们拍照。孩子一脸灿烂的笑容,地震的创痛竟然了无痕迹。

进入板房,他注意到两样东西:一样是国旗、党旗、团旗;另一样是家家户户门口一盆盆的花。
“这里的一切都是有组织的,老百姓的生活依然那么有情趣。”在都江堰,水洁说他看到了“四川的精神。”
2008年夏秋之交,中福会在四川灾区捐赠的首个“宋庆龄爱心书库”在都江堰市驾虹学校落成,1000多名学生有了课外读物。
“过去的捐赠就是把钱捐出去,到此为止。而宋庆龄爱心书库却是一系列的活动,是一直持续不断的。”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副秘书长沈海平告诉记者。
最早开始这个书库的设想起源于一次云贵之行。
2005年,沈海平所在的中福会赴贵州实施母婴平安项目,走到贵州省凯里市三棵树镇赏郎小学时,随同的日本朋友发现,当地的学校没有一本课外读物。问及当孩子有没有字典,回答说“没有”。
日本朋友当即许诺,以后学校每一届孩子的字典,均由他们承包。孩子一入学,日本朋友便为每个新学生发放了一册新华字典。
第二年,日本朋友去贵州回访,却发现所有的字典都被老师锁在了书橱里。征询原因,老师的回答令人辛酸:我们这里没有书。一本新华字典非常珍贵,如果让孩子们拿回去,那会变成一家或一个地区的读物,肯定就拿不回来了。锁起来,是为了保证孩子每天可以使用。
去云南考察时,中福会出版社副社长张绍军也有很深的感触。那里的学校实在是太穷了。一些希望小学外表看起来还不错,但是教室里的课桌却破破烂烂,一个桌子有时要挤上四个学生。问他们平时读什么书,孩子拿出一册辅导教材,
“就读这个”。张绍军带了几册童话书,他们从没见过这么漂亮的书,一下读得非常入迷。
农村孩子课外读物之少,令人惊愕。把读物送到孩子手中,是雪中送炭。

精神的提升意义深远

2006年,中福会在云南,帮助35个贫困地区的学校建起了宋庆龄爱心书库,将第一批以宋庆龄命名的读物送到了
孩子手中。2007年,又在上海周边地区,为100个农民工子弟学校捐建了爱心书库。

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捐款源源不断飞往灾区。捐赠者希望通过中福会来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多数捐赠者都想筹建学校,可是当时,在四川,建

都江堰的“爱心书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edkcbx064
  • 文件大小31 KB
  • 时间2017-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