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获奖电视作品定量研究之二(1991~2008)
首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规定:“在获奖作品中,报纸、通讯社作品占55%,广播、电视作品占45%(其中广播、电视各占一半左右)”。统计显示,%。而第十八届评选细则对此未作限制,%,但是考虑到39件网络作品和新闻论文的分流因素,获奖电视作品的实际比例已超过1/4,从而成为中国新闻奖的重头戏。
本部分量化研究的旨趣在于:其一,梳理6件特别奖的主线并摸清319件获奖佳作的题材脉络,从而进一步再现电视新闻改革的社会环境互动;其二,分析获奖作品的报道倾向、各级媒体的获奖比例以及16家东道主的获奖概率,进而折射评奖制度层面的潜移默化影响。
一、特别奖的启示
在首届中国新闻奖上,一篇6200字的通讯被评为“荣誉奖”,而评选办法对该奖项并未事先交代。为此,第二、三、四届明确规定:“特殊情况下可设荣誉奖或其他名称奖”;第五届称:“特别情况下可设极少数荣誉奖或其他名称奖”;第六、七、八届改为:“特别情况下可设个别荣誉奖”;而第十八届的表述则是:“特殊情况下可设个别特别奖”。其实,“荣誉奖”的称号仅在首届使用一次,自第二届起均称“特别奖”。通过管窥评选制度中的这一细节变化,我们可以切实感受到中国新闻奖日趋规范与严谨的运作风格。
迄今共有28件作品获“特别奖”殊荣,电视类为6件,%。其中,系列报道2件,即第二届的《祖国大家庭》(反映各民族团结与发展)和第九届的《’98抗洪系列报道》,均由中央电视台及地方电视台联合制作;电视专题2件,即第五届的《公仆、旗帜、丰碑》(展现张鸣歧同志的英雄业迹)和第六届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前者由辽宁锦州有线电视台制作播出,后者由山东电视台和西藏电视台联合制播;电视直播2件,即第八届的《’97香港回归特别报道》和第十届的《国庆50周年现场直播》,均由央视制作播出。
显然,上述作品贯穿着服务大局、引导大局、影响大局的三条主线:其一,政治使命感强,记录重大历史事件,采访制作恢宏;其二,政治敏锐度高,讴歌典型时代人物,社会反响强烈;其三,政治见解深刻,弘扬和谐团结精神,央视优势凸现。据此标准推测,加之广播电视新闻作品已连续八届无缘“特别奖”,因此,中央电台中国之声在2008年5月推出的特别直播节目《汶川紧急救援》和中央电视台同期播出的特别直播节目《抗震救灾众志成城》有望问鼎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的“特别奖”。
二、作品题材比例
原中唐非强调,“‘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在题材的布局上,不是漫无目的,碰到啥算啥的,相反,它是把握主题的,这个主题体现党和国家最主要的任务和重大事件,也可以说就是作历史走向的纪录。
”[1] 确实,历届获奖新闻紧扣时代之脉搏,着力传颂主旋律,其题材偏好更是社会发展形势的缩影。因此,检验作品的总体题材比例,正是摸清热点、焦点、重点问题主要流向的有效措施。笔者将获奖电视佳作(不含编排、名专栏及三等奖)按7种题材归类,进而用数字揭示其中隐含的“中国特色”(详见表1)。
统计显示,经济新闻以1/4强的份额在样本中独占鳌头,典型报道和时政新闻紧随其后,“三驾马车”合计占据半壁江山。究其原因,笔者以为,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促使改革开放和市场机
“中国新闻奖”获奖电视作品定量研究之二(1991~2008)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