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拔罐疗法
中药拔罐疗法:俗称俗称药罐疗法,又称中药拔罐疗法,它是指中药与拔罐疗法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拔罐能够通经脉,调气血,平衡阴阳,祛病健身。
中药拔罐疗法起源
中药拔罐疗法,古称药角法。在马王堆出土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晋代医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有以制成罐状的兽角拔脓血治疗疮疡脓肿的记载。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则进一步阐述了“角法”的操作方法:刺破患处,用竹管吸拔出血。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火罐,江右及闽中者皆有之,系窟户烧售,小如大人指,两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或头痛,则合在太阳、脑户、巅顶;腹痛,合在脐上。罐得火气,合入肉即牢不可脱,须待其自落。患者但觉有一股暖气,从气孔透入,少顷火力尽,则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气水出,风寒尽出,不必服药。治风寒头痛及眩晕、风痹、腹痛等症。”对罐具疗法的出处、形状、适应病证、操作方法及优点等做了详细的介绍。以后,拔罐疗法逐步发展,罐具从兽角、竹筒发展为金属罐、陶罐、玻璃罐,乃至抽气罐、挤压罐等;操作方法也从留罐发展为推罐、闪罐;配伍方法也从针刺、艾灸、按摩、中药发展为配合电针、红外线、石蜡等;适应范围从吸拔脓血发展为治疗风寒痹痛、虚劳喘息等外感内伤的数百种疾患。据罐具、操作方式、部位及配合疗法等的不同,分别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祛风
除湿、温固阳气、舒筋活络、清热泻火等功效。如留罐法以祛寒作用为主;闪罐法以驱风作用为主;走罐法以活血通络作用为主;多罐法以泻实作用为主;疏排法以补虚作用为主;拔关元可祛寒,拔大推则能清热;若配合灸法或红外线照射法,能增强其祛寒作用;配合针刺、药物、按摩等法,可增强拔罐疗法的治疗效果,并扩大了其适用范围。
拔罐疗法为中国的传统医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广为流传。好轻松拔罐器,扬弃了古老点火拔罐法的操作不便、容易烫伤、不安全、施治部位受限和适用范围小的弊端,改点火烧真空为真空枪抽真空,使治疗罐具吸附于体表穴位,形成局部充血,促使人体经络通畅、祛风除湿、驱寒拔毒、祛病健身。好轻松拔罐器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及家庭自我保健。负压原理
负压存在于人体内的原理以及其与各种疾病的辨证关系等,都是较为复杂的学术问题,恕本文不在做赘述。其实负压可以存在于任何特定的范畴之内,并起着相应的作用。人体内所存在的负压与体外自然界的大气压力所呼应,共同规范了人体各部位的形状;人体内负压充斥在脏腑、骨骼、肌肉、神经??间的每个角落,保障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正常有序。负压的恒定状态通过运动和传递来实现,每个人都具备自动微调体内负压的能力,体外环境的微弱变化和体内各部位的微恙都是可以不治自愈的。超出自我调节能力的负压失衡,如长时间工作、生活在空调室内、烟酒过量,坐、立姿式错误等所引起的体内负压失衡,其表现症状就是平常所见到的各种疾病,这就需要应用一定的方式,经过外力的调节来综整,恢复体内负压的正常,从根本上消除疾病。
(一)
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人体的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体,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络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运行气知,沟通仙体表里、上下和调节脏腑组织活动的作用。它通过罐体过缘的按压及负压的吸吮,刮熨皮肤,牵拉、挤压浅层肌肉,刺激经络、穴位,
中医拔罐疗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