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的双面相
“17世纪是路易十四的世纪,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可以说伏尔泰以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著述诠释着其中的真谛。作为启蒙运动的领袖和理性主义的旗手,伏尔泰是通才,也是杂家。因《哲学通信》孕育的深邃思想享有哲学家的美誉;因《老实人》、《亨利亚德》等不朽名篇而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学家;因《路易十四时代》、《历史哲学》和《风俗论》等历史名著而成为历史学家。三重身份的一体化,可以让我们深深体会文学、历史和哲学的有机联系,正是这种天才的智慧赋予了他作为18世纪代言人的角色。通常来说,世人一般较为熟悉他作为哲学家和文学家的面孔――“思想之王”和“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而对其历史学家的肖像――“近代史学的先驱”和“文化史之父”,则相对陌生。
伏尔泰思维敏捷、才华过人、著作等身,但生活在法国封建专制急剧强化的时期,崇尚自由的他自然生不逢时,注定了命运的多灾多难。事实证明他确实走过了复杂而曲折的一生:颠沛流离、悲欢离合,两次被驱逐,两度入狱,寄寓海外,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痛苦、与情人同居时的浪漫和失去情人时的阵痛……个中滋味,他都曾品尝。这些决定了他在用历史撰述阐释自己哲学理念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历史撰述的风格、原则与形式,以致在对历史学本体论和方法论的探讨方面作出了特有的贡献。
伏尔泰1694年出生于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法律公证人,希望他成为法官以继承自己的事业。然而天生的叛逆性格使其对文学发生了强烈兴趣,他7岁时对母亲的去世了然无知,不过他忠诚于自己的精神导师
――自由主义者和享乐主义的推崇者夏多纳。这位教父后来把他托付给曾经的高级妓女朗克罗斯,根据其遗嘱,伏尔泰获得了1000里弗尔的遗产。
1715年路易十四死后,腓力二世摄政时期,国内的政治气氛略有缓和,伏尔泰成为了当时知识界的杰出代表,他极尽自己的讽刺之能事,结果被官方第一次逐出巴黎。期满回到巴黎后,又因自己的讽刺诗被关入巴士底狱。1718年出狱后,相继创造了《俄狄浦斯王》和《亨利亚德》等文学佳作而名声大噪,甚至受到了国王的礼遇。但好景不长,很快因为诗作和罗昂骑士的争论,再次锒铛入狱,期间其父离开了人世。接二连三的打击,伏尔泰的境遇犹如从天堂坠入地狱。
第二次出狱后,伏尔泰深感自己在专制的法国无容身之地,怀着对已经发生革命的英国的向往,他负笈英伦三岛。在这里,他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接触到了大量启蒙思想的先驱,认识了蒲柏、贝克莱和牛顿等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在漂泊英伦的三年中,伏尔泰颇有斩获。1728年回到巴黎,他决心把英国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哲学理念传达给法国的国民,于是撰成《哲学通信》,并于1734年秘密出版。此书被誉为“投向旧制度的第一颗炸弹”,出版后此书被公开焚毁,他本人亦遭到官方的通缉。为了逃避杀身之祸,他只身来到了法国东北的西雷,夏特莱侯爵夫人收留了他,从此开始了两人长达15年的同居生活。在优越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下,他开始撰写其历史著作《路易十四时代》和《风俗论》。
即使他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后,也因无法受宠于普鲁士国王,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而郁郁不得志。1749年夏特莱夫人死于分娩,伏尔泰不仅失去了生活的庇护,而且承担了极大的精神痛苦。长期的居无定所使其精疲力竭,最终他定居于法国和瑞士边境的费尔奈庄园。在此,他与欧洲同仁保持联系,创作能量得到极大的释
伏尔泰的双面相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