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抓特色经济那样抓特色文化.doc像抓特色经济那样抓特色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在经济发展上有两条重要经验,一条是培育发展特色经济、特色产业,一条是政府抓产业,而不是直接抓企业。这两条合起来,使地方的主导产业得以形成,有的虽未成为主导产业,但成了行业“巨人”。这样的案例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形成特色产业的基本条件,一是当地拥有这方面的资源要素,比如特定原材料、传统产品和传统技术;二是不断创新发展,扩大规模,形成了产业集群或产业链;三是政府引导和支持的高度自觉。培育特色产业的本质,就是挖掘利用自身独特资源,打造产业优势,形成品牌经济,最大程度地增加和保持市场竞争力,这样的产业自然活力迸发,企业也会因为产业的成长得到发展。从实践看,文化的发展也适应这个规律。文化的个性带来魅力,雷同制造乏味,只有个性鲜明的文化才会受到广泛关注并成长壮大,既惠及民生,又名声远扬,成为文化发展的增长点。
世界上的知名城市,拥有不断强化的特色文化,是一个共同特点,这些城市都是文化机构、设施和活动聚集的地方。纽约聚集着200多家报社和350多家杂志社,伦敦西区在不足1平方公里的地方聚集着49家剧院,巴黎每年举办国际会议200多个。我国的城市,无论大小,也都由于特色文化的积淀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北京的798艺术区、长沙的“电视湘军”增加了城市的绚丽色彩;衡水的内画、蔚州的剪纸使这些小城长上了走向世界的翅膀;深圳的大芬村表达着这个新兴城市的文化理想,正在名声鹊起的我省宁晋工笔画使人刮目相看;平遥、广府古城因为得到完整的有效保护而促使人们
“到此一游”。不同城市的不同文化、不同特色,为这些地方的发展起到了杠杆作用。
城市的文化,不仅包括文化部门管的那些内容,文化渗透在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城市的工业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餐饮文化、精神文化等都可能成为城市的名片。海尔的名气不低于青岛;太阳能酒店使保定引起联合国的关注;石家庄南三条、武汉金正街、成都的锦里小吃等都让人们口传相告;重庆的“唱红打黑”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深圳的“读书月活动”启迪了决策者们文化建设的思维。文化无处不在,就看我们能否适应时代的发展创造出新的内涵和样式。我赞同余秋雨的观点,他说文化就是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且是已经或者能够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形成影响、发挥作用的文化。
提出特色文化问题,是因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不可复制的地理和历史,因而都有自己的特色,弘扬和发展自己的特色,既适应群众的心理需求,又能在更大的范围提升城市价值。发展区域特色文化,并不否认弘扬民族的共性文化,民族的共性文化在不同的区域会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不同区域的不同表达又使共性文化丰富多采。英国当代最负盛名的城市学家霍尔提出,全球化正在使城市的“黄金时代”来临,进入这个“黄金时代”,必须实现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的过渡,推动城市品牌的世界化而在全球范围获取资源和收益。当然,这是对世界城市和国际知名城市而言的,但他给出了一个思考方向,即全球化、一体化需要专业化,专业化即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我们的城市都可以通过特色文化的建设,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并取得发展资源。
个性和特色是文化的特征,但不总是显露着,它需要发现和培养。比如湖北随州挖掘战国曾侯乙编钟的价值,建设编钟博物馆和演奏厅,组建编钟演奏乐团,发展编钟制造和经营,举办编钟艺术节,新建编钟大道等,使“编钟古
像抓特色经济那样抓特色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