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托海美丽的净土
可可托海,哈萨克语意为“绿色的丛林”,蒙古语意为“蓝色的河湾”。这里冬寒夏凉,在盛夏时节是个休闲避暑的理想之地。
“金山南面大河流,河曲盘桓赏素秋,秋水暮天山月上,清吟独啸夜光球。”阿尔泰山和从阿尔泰山南麓发源的额尔齐斯河迈着轻盈的舞步,挥舞着她多彩的裙裾,在群山峻岭之间蜿蜒流淌,犹如一条飘带横穿可可托海,留下了一串串美丽富饶的绿洲和牧场。
到可可托海镇的路上会路过可可苏里。可可苏里又称野鸭湖,每年夏秋季节,成千上万的野鸭、水鸡、红雁云集于此,繁衍生息。可可苏里湖既有西湖之秀美,又有白洋淀之迷苇,一派水乡泽国的美景。
夕阳西下,太阳洒下了一片余晖。远处高大的裸露山体,褶皱沟壑依稀可见,湖对岸万余亩开阔平坦的草原上,散布着悠闲的牛羊,它们踏花觅草,恬静安逸,大自然何以造就出如此精致完美的山水画卷。
寒极可可托海
可可托海,哈萨克语意为“绿色的丛林”,蒙古语意为“蓝色的河湾”。额尔齐斯河刚好从镇中穿流而过,这便是镇名的来历。
可可托海以灿烂的笑颜迎接我们,湛蓝的天空,洁白的皓月。可可托海非常寒冷,最低温度曾超过零下50℃,所以有“中国寒极”之称,这里冬寒夏凉,在盛夏时节是个休闲避暑的理想之地。
可可托海镇虽然已经有了自来水,但镇边上部分居民还是喜欢在额河取水。可可托海镇的居民由10多个民族构成,不同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织、碰撞,形成了诸多独特的文化风景。因此,这里还有“历史文化名镇”的美称。
被地质学家誉为“麦加”的三号矿坑就在可可托海镇附近。1935年,前苏联地质调查团溯额河而上,来到可可托海,才发现了包括三号矿坑在内的8处绿柱石产地,从而揭开了这一世界级矿床的面纱。
该矿坑内有80多种矿种共生,在历经60多年的采掘后,三号矿脉由原先高出地表数百米的高耸的岩山体被挖成了深陷于地下的巨大矿坑。放眼望去,矿坑周围山壁上的层层旋环运矿车道气势恢弘,状如古罗马的巨型“斗兽场”。
静谧哈萨克村
在徒步前往额尔齐斯大峡谷的桥头岔路上,无意间闯进了一个叫塔拉特的哈萨克小村庄。
阳光照射在哈萨克人古铜色的脸上,这个小麦丰收的时节,拖拉机上承载着他们这一年的辛苦与来年的希望。
晒场上,铲扬麦浪,我闻香醉倒。虽然在语言沟通上有一定的障碍,但在哈萨克人家里,主人还是很热情地招呼我品尝他们的特色食品,他们的饮食以奶制品、肉类和面粉为主。
主人家住的是木屋、土屋,墙都很厚,虽然地处“寒极”,但冬日里屋内生上熊熊炉火,也会很暖和。这家的男主人正在修葺屋顶,以备度过寒冬。
麦子虽然已经收割完了,但麦田里残留的麦香依然吸引了一群群动物来此食麦穗。
转场
我从哈萨克小村去峡谷的路上偶遇到了气势磅礴的牧民大转场。每年5月至6月,峡谷里冰消雪融,牧民们便携家带口,赶着牛羊回到峡谷深处的高原牧场,到9月下旬峡谷封冻前,他们又转场回到山外。这些牧民大多是哈萨克人,他们转场的生活已经延续了3000多年。
骆驼背上就是转场人的“家”,我惊诧于牧民们安“家”的能力,刚才还是一片翠绿的草地,一会儿在草地上就多出很多洁白的帐篷。帐篷里不久便会飘出那铿锵而忧伤的哈萨克民歌。
哈萨克谚语中有句“马是男子汉的翅膀”,可见哈萨克人对马有着深厚的感情。哈萨克青年的爱情时代也是从马上
可可托海美丽的净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