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本章将对“财政”和“公共财政”等问题作一基本的介
绍。
财政概述
“财政”一词,对于许多人来说是耳熟能详的。但如果
要人们解答“什么是财政?“”为什么要有财政?“”公共财政
是否就是财政?”等问题,恐怕能够准确或较为准确地回答
的人就为数不多了。在这一章,我们将向学生们解答这些问
题。本节将着重解决“什么是财政?”这一问题。
政府分配活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着各种政府收支活动现象。
一方面,我们的日常活动,从平头老百姓的生活小事到
惊天动地的国家大事,大量地是依靠政府提供的财力来举办
或维持运转的。譬如:
某县财政局拨出一笔款项万元,用于某小学教室
的建造;
某省财政厅拨出一笔款项万元,用于省立医院
的医疗设施购置;
某市一座投资余亿元的桥梁竣工剪彩交付使用,
其资金来源中包括了余亿元的政府直接拨款;
中央政府宣布全国增加工资,其中各级政府预算需
要为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的增加,每年多拨付数百亿元的
支出;
为了提高我国高校的教育水准,几年内政府将向国
内若干所著名高校重点投入数十亿元,其中中央政府出资若
干,相关省出资若干,相关市出资若干,等等;
年由于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政府增加支出
亿元,主要用于扩大基础设施投资;
每年中央政府预算安排并拨付用于国防建设的支出
数额以百亿元计;
大江大河的防洪设施和治理工作,每年也需要政府
拨付巨款;
每年各级政府其中主要是地方政府都要安排和拨付
大笔钱款用于公检法部门,以维护社会治安;
另一方面,人们的各种活动,又必须向政府缴纳各种税
收费用。这些税费收入就成为各级政府用于各项活动的经费
来源。譬如:
某企业到当地的国税局或地税局去缴纳一笔税款;
某单位在发放工资时,依据个人所得税有关规定代
扣了若干数额的钱款,用于缴纳个人所得税,转交当地税务
局;
某人申办身份证,支付了若干费用;
在申请加入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几次降低了关
税税率;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在进行政府收费制度的改革;
中央政府每年发行数以百亿元计的国债,用以弥补
当年的财政赤字;
年为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我国政府增发了
亿元的国债;
某人购买了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债数千元;
这些活动,都是财政活动。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政府是不可或缺的。离开了政府提
供的各种服务,整个社会经济是无法正常运转的。上述提到
的种种现象,只是现代政府活动极其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
已。所有的政府活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财力的支持,都伴
随着一定量的财力的安排使用。由于现代政府所具有的庞大
规模,众多的机构,承担了大量的职责和任务,决定了政府
通过自身的收入和支出所支配与安排使用的国内生产总值
)或国民生产总值( 的份额是很大的,如西欧、
以上。
北欧政府所占用的甚至达到、
所有这些活动,都表现为政府安排各种支出和取得各项
收入,或者说它们都是国家或政府分配活动的具体表现。由
此可知,透过纷繁复杂的政府支出、税收、政府收费、公债
等种种现象,其反映出的这类活动的本质,就是政府分配。
如同世间所有事物一样,只要它存在着,人们为了把握
它和了解它,就必须给它取一个名字,或者说都必须用一个
概念或名词去界定它。对于政府分配活动这么一类广泛存在
并发挥重大作用的活动现象更是如此。“财政”这一名词,
就是人们用以概括各种政府分配活动的概念。
然而,“财政”这一名词并不是自古就有的,更不是由
某一个先知先哲预先设定好的。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 政府
本身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相应地,“政府分配
活动”也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在漫长的历史发
展过程中,人们曾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概念去描述和概括这类
政府分配现象,只是到了现代才逐渐固定在少数几个甚至一
个词上。
在我国古代,就曾使用过“度支”等名词去概括政府分
配活动;在明清时期,政府主管收支的部门被称为“户部”,
等等。至于“财政”一词,则迟至世纪末才开始使用,
并且还是借鉴和引进日本术语的结果。年,清政府的
“户部”向皇帝上的奏章使用了“财政折”的名称,大约是
我国开始使用“财政”一词的具体标志事例之一。从此以
后,“财政”一词逐步成为我国形容政府分配活动的专用术
语。尽管世纪上半期我国在引进西方财政理论过程中,
曾使用了诸如“国计”、“公计”等名词去形容政府分配活
动,但这些概念都如昙花一现,很快就销声匿迹了,并没有
在历史上和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什么印象。
财政学 历 史语言文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