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关于南通蓝印花布工艺的文化特征及“现代”精神研究.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关于南通蓝印花布工艺的文化特征及“现代”精神研究 .doc关于南通蓝印花布工艺的文化特征及“现代”精神研究
[论文关键词]南通蓝印花布工艺文化特征“现代”精神
[论文摘要]南通蓝印花布是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品之一,制造工艺十分讲究;蓝印花布的最大特征在有意无意间关合浓烈的生命意识;从色思维学本身来看,可以从蓝色具有的情感和心理特征方面寻找原因;南通蓝印花布的内涵在任何历史时代都包含着的那个时代的“现代”精神,使南通蓝印花布历久弥新,成为不朽的工艺品门类。
南通蓝印花布是印染艺术的奇葩,研究南通蓝印花布的历史发展、制造工艺与文化特征,对于认识我国的文化传统,促进南通蓝印花布艺术发展并世代承传,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南通素有“崇川福地”之称,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和齐鲁文化在这里撞击融汇,形成了江海平原地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风情。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的不懈努力,蓝印花布已经从单一的土布制品走向多种面料的制品,从生活实用型走向实用、装饰多种类型、从阡陌田畴走向都会城市。国人利用蓝草的色素染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苟子目睹绿色“蓝草”的色素转化过程及染出由黄变绿、由绿变蓝、再变青的过程,发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感叹。北魏贾思勰记述了从蓝草中撮蓝淀的方法:“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许束,作麦秆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菱,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着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摔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着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蓝淀成矣。”
古代漏浆防染印花历史悠久。早在北朝就出现了用镂空花版和防染剂的蓝底白花布,原称“蜡缬”。唐代统称“染缬”,包括“绞缬”和“夹缬”。夹缬工艺是用特定木板缕刻而成,然后把布匹对折夹在两片刻有同样花纹的木板中间,捆扎后注人需要的颜色或者投入染缸中染色,待去掉夹板后,便显出蓝底白花图纹。夹缬工艺所刻花版费工费时且容易变形,南宋加以改进,用于印染蓝花布,又名为“药斑布”,俗名“浇花布”。史籍中记载了嘉定及安亭镇的印染情形:“宋嘉定中(1208--1224)有归姓者创为之。以布抹灰药而染色、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作被面、帐帘之用。”“药”即染色原料蓝草,“斑”是防染浆剂印后构成的纹样大小斑点,故称“药斑布”。
随着棉纺手工业的发展,“药斑布”简单、粗糙的图形已不能满足民众的审美和生活的需求,民间艺人大胆吸收剪纸、刺绣、木雕等传统艺术图案,不断地丰富药斑布的纹样。民间蓝印花布的广泛应用,促进
“印花担”队伍的迅速发展,他们只印花、括浆,不染色,为农家提供各种形式的花版。这种“印花担”在江南也称“秃印作”,他们走街串巷走乡串村,担子一头装的黄豆及石灰粉,另一头装有刮印工具和花版,任凭客户挑选花型加工。清末,南通地区“印花担”队伍还保持着近百人。农家把刮好浆的坯布送往附近染坊,或自己制作靛蓝染色。由于蓝印花布需求的不断增长,蓝草种植的普及亦推动制靛业的发展。
南通人多祖祖辈辈以种蓝草、蔬菜为生,每年农历二月种植蓼蓝草,五月份收割头蓝,大暑季节收割。制蓝方法同历史上记载大致相仿。就地取材的染布原料,自纺自织的便利工艺,使江海地区染织业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特产地。蓝印花布的工艺由江南传到江北,由苏州及南通传遍江苏,形成了以江苏为中心的主要产地,产品除供应本地外,还畅销并影响到全

关于南通蓝印花布工艺的文化特征及“现代”精神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62 KB
  • 时间2017-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