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
§ 计算机概论
§ 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与编码
§ 计算机的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 微型计算机系统结构与配置
教学目标
掌握计算机的概念,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及应用;
掌握计算机的主要特点,了解计算机未来的发展趋势;
清楚计算机与计算器的本质区别;
了解二进制数在计算机中的应用,掌握各种数制的表示及其相互转换;
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和各部件的相互关系及其功能;
掌握计算机软件的概念、分类及应用;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了解微型机的主要部件;
掌握微型机的主要性能指标以及微机的配置。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计算机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二进制数的表示及其转换;
信息编码。
难点:
冯·诺依曼的三个思想,计算机硬件系统五大部分的相互关系,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各种进位制数的相互转换;
微型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计算机中不同数制之间的转换;
信息编码。
教学方式与方法
演示讲解法,案例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演示相结合
实施教学
第一部分:新授课(80*2分钟)
第二部分:练习(5*2分钟)
第三部分:概括和总结(5*2分钟)
第四部分:布置作业(5*2分钟)
第五部分:熟悉教材(5*2分钟)
§ 计算机概论
计算机的产生
1. 根源:发明科学计算的机器
2. 经历了3个时代:算盘时代、机械时代、机电时代。
算法时代:经历时间最长,手动完成;
机械时代:由人来提供动力使各种机械装置自动传送数据。
机电时代:由电力来代替力使各种机械装置自动传送数据。
1946年ENIAC的研制标明了正式进入了计算机时代。
计算机是一种能够存储和执行人们预先设定的指令序列(程序),进行信息处理的电子设备。
由于计算机能代替人脑部分工作,所以又被称为电脑。英文名为Computer。通常人们所说的PC机是指个人计算机,它是“Persoputer”的缩写。
计算机的发展
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计算机ENIAC(电子数字积分和计算机)诞生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
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启动电力160千瓦,18800个电子管,70000多个电阻器,5000000个焊接点,内存容量16KB,字长12位,每秒5000次。
2. 计算机的发展已经经历四代。划分标准:计算机所采用的逻辑元件。P10
第一代(1946~1957)电子管5千~4万(次/秒)
其特点是体积庞大,运算速度慢,价格高昂,耗电量大。多用于国防军事方面。
第二代(1958~1964)晶体管几万~几十万(次/秒)
体积较第一代变小,耗电量降低,运算速度和可靠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这一阶段,人们开始使用计算机高级语言编写程序,其应用领域也扩展到数据处理,事务管理和工业控制等方面,同时其用途也渐渐地由军用转向民用。
第三代(1965~1970)集成电路几十万~几百万(次/秒)
所谓集成电路就是把几个、几十个,或更多的晶体管集成到一个几平方毫米,甚至更小的硅片上。现在的家电大多数都采用集成电路。
第三代计算机的逻辑元件就采用了集成电路。第三代的计算机的体积更小,更省电,运算速度更高,稳定性更好,在软件方面出现了操作系统及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科学计算、工业控制、数据、事务处理和实务控制等多方面。
第四代(1971~)集成电路几百万~几亿(次/秒)
在这个阶段,计算机逻辑元件的集成度更高,每个芯片上都有超过10万个的元件,使得计算机进一步小型化、微机化。运算速度可达每秒几百万次,同时由于采用了高清晰度的彩色显示器,外部设备更新、更好,在软件方面出现了WINDOWS和UNIX,同时形成了(国际互联网)。
未来计算机的发展方向:智能计算机。
我国计算机的研制情况
1958年,第一台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4年,研制出晶体管计算机
1970年,研制出集成电路计算机
1983年,研制出“银河-I”号巨型计算机(每秒钟1亿次)
1992年,“银河-II”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每秒10亿次)
1997年,“银河-III”每秒百亿次巨型计算机研
——计算机基础知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