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南方周末审读员.doc


文档分类:资格/认证考试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一种声音]《南方周末》审读员之死
xilei 发布于 2013-4-17 18:12:00
曾礼,或许是中国最著名的自我公开身份的“新闻审查人”。他也经历了由新闻审查制度的一颗“螺丝钉”到“枪口抬高一寸”的戏剧性转变。这既是夹在渴望新闻自由的中国新闻工作者与日益收紧的审查制度之间的一个特例,也是一个正直、率真和敢言敢为之人的自然选择。
过去几年间,曾礼是《南方周末》的两名”审读员”之一,负责对该报部分内容进行审查,因为经常要求删改稿件或者毙稿,他被一些《南方周末》编辑和记者认为是“平庸的恶”之代表人物,他的名字也被戏称为“真理部”;2013年1月,《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事件爆发后,随后曾礼在新浪微博以“六十不惑”的帐户公开自己审读员身份,披露广东省委宣传部对《南方周末》的严密管控,又被认为是坚守媒体良知底线的英雄式人物。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事件发酵三个月后,2013年3月28日出现了阶段性转折:曾礼正式被解除“审读员职位”,审读制度也随之撤销。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自由的胜利:《南方周末》总编辑及上属主管单位“南方报业集团”将直接对这份报纸的内容进行“事前审查”。
4月2日晚,真正退休的曾礼与众多家族成员在广东湛江祭祖,酒量不错的他当晚喝了些酒,次日凌晨突发消化道大出血,抢救至晚间终告不治,享年61岁。
2013年年初,“新年献词事件”争端最为激烈的时候,我曾两次前往广州拜访曾礼,对他进行了总计约五个小时的采访,听他讲述引发“转变”的那些往事。
2011年,马上年满60岁的曾礼开通了新浪博客,一句“我的文章我做主,我的言论我负责”成了宣言,它像一面倔强的旗帜,此后一直悬挂了600多天。那天是2011年5月22日,他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正式退休,这个经常以急促均匀的节律朗声大笑的新闻人,那天笑得格外畅快,认为自己某种意义上获得了新生。
“老曾啊,搞了几十年你都没搞清楚,你的文章你做得了主?”当时一位同仁揶揄他。
曾礼则暗笑对方观念落伍,不了解互联网,在博客里发布文章还需要谁的特许?
从未满20岁的知青岁月开始,擅写文章又积极靠近党组织的曾礼就已经是宣传机器上的一个细小部件了,这也意味着他放弃了在公开场合自由表达的权利。现在,他想拿回来。
他在博客写针砭时弊的短评,写苦涩年月的回忆,懊恼很快就来了——网站的管理员有时会删除那些曾礼认为并不敏感的敏感博客。
令曾礼哭笑不得的是,此时其身份为中国最著名非官方报纸《南方周末》的审读员,与网站管理员删帖相似的事正是他的职责:甄别文化版之外的刊发内容有无政治风险;对刊发之前的报道提出审读意见,以实现“自我审查”。
《南方周末》在中国官方眼中是极其“不听话”的媒体,尽管它隶属于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报。在1990年代后期,中国的媒体行业被推向体制改革的洪流,以报业为例,除了各级党的直属机关报仍享受财政补贴,其附属媒体都需要自负盈亏,靠吸引读者进而吸引到广告商活下去,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化。从那时开始,《南方周末》成为这方面做得最成功的媒体之一。它凭借揭露社会现实、体恤民众疾苦而赢得声望,却常常超出党和政府容忍的极限。在中国,媒体被放逐到市场,却无法得到与这种生存方式相匹配的新闻自由,尤其最近几年,社会发展累积的深层矛盾越来越突出,那只管控新闻的无形大手自然攥得越发得紧。
2009年,原为《南方日报》部门

南方周末审读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endfrs
  • 文件大小37 KB
  • 时间2017-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