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理想照耀现实.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2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理想照耀现实.doc理想照耀现实

马丁•路德•金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与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公民本身”。我们如何走过公民社会,如何拥抱公民社会,如何锻造真正的公民?对媒体来说,这既是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更是大有可为的时代担当。
――《南方周末》读者孙存准

2009年,《南方周末》诞生25周年。
“1980年代,那个噩梦醒来的早晨,那个我们出发的早晨,北岛曾经有一首诗广为流传,题名《回答》,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灵巨创。但现在不同了。如果说那时需要怀疑,需要反思,那么现在我们更需要重建,我们更需要相信,我们更需要重建我们的信仰,即对于人文主义的信仰,即对于人类基本价值的信仰,即对于良知和正义的信仰”。
《南方周末》在25周年纪念文章《生于1984》中如是告白。有人说这是《南方周末》放下“体制叛逆者”的身段却放不下“温情主义”标签的托词;也有人说这是《南方周末》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对未来中国主流媒体发展方向的把握。
对于《南方周末》25年意义的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没有人会否认《南方周末》坚守
“可以有不说出来的真话,但绝不说假话”的韧性,没有人会否认《南方周末》早已成为中国报业历史上一个无法忽略的标志性符号。《南方周末》的发展不仅浓缩了中国当代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更折射了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历史进程,即便时至今日,它依然不愧为一个值得尊敬的媒体。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历史在赋予《南方周末》标本意义的同时,也将更多的疑问集中在《南方周末》的25年:是什么力量赋予了这份报纸独特的品格和坚持的勇气?“道德的化身”、“媒体的指针”、“政治的评判符号”,是文本的误读还是它的本意?在新闻专业主义与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之间,哪一个才是一张新闻纸追求的终极价值?时移世易,在媒体竞争愈加残酷的今天,它能否又该怎样延续昔日的辉煌?走进《南方周末》,或许可以求得正解。

上篇转型三部曲

2009年7月15日,广州大道中289号,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4层大厦的12层,记者翻看着《南方周末》,从5年前到10年前再到20年前甚至更为久远的《南方周末》。如果新闻能够做到自身所承诺的那样记录历史,那么当年的新闻就会以旧闻的形式进入历史,很多年后,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这些故纸堆所散发出来的温度与气场。

第一次转型:突破娱乐小报模式
《南方周末》创刊的1984年,是文革之后和改革之初两种社会状态的交接之时。由于十年文革,人们对新文化、新观念极度渴求,由此在中国报界兴起了一股以娱乐信息为主要特征的
“周报”热潮。从1981年《中国青年报》开办首家星期刊,到1991年的10年间,100多家全国性大报中有54家开办了周末版。但此时周报在中国报业中所扮演的角色乏善可陈,只是作为日报或者是区域性报业集团的补充而存在。《南方周末》当然也不例外。
1984年1月21日,《南方周末》试刊号出版,正式命名为《南方周末》。2月11日,《南方周末》创刊号面世,对开4版,每份定价4分。此时的《南方周末》也是一个以刊登文摘稿件以及娱乐八卦新闻为主的报纸,一张靠裁裁剪剪拼凑而成的娱乐小报。但是《南方周末》又不同于一般的周报。据前《南方周末》记者、后来成为国内著名报纸发行人的谭军波回忆,当年三人筹办小组的组长左方,北京大学毕业,骨子里浸润着理想主义、启蒙主义情怀。左方认为中国要实现现代文明必须要做两件事,“第一是要延续“五四”运动科学和民主的启蒙,改变中国人的思想素质。这个启蒙是双向的,不仅要对老百姓进行启蒙,而且要让知识分子的精神回归。第二个就是要发展经济,要成为一个强国。因此,报纸必须伴随着改革开放,为它摇旗呐喊、推波助澜。”这种精神基调加之适合当时读者口味的版式设计,使得《南方周末》在众多同质的周报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88年9月2日,《南方周末》头版刊登专稿《一位女研究生被拐卖始末》,引起强烈反响,表明《南方周末》在休闲娱乐的内容之外开始介入对社会问题的解剖。也是在这一年,编辑部将老报人黄文俞的一句话确定为《南方周末》的基本原则:“可以有不说出来的真话,但绝不说假话
”,并传承至今。
到90年代初,周报热潮势头更猛,从1991年到1993年短短两年间,全国新增周报15多家。大量休闲、娱乐的周报充斥市场,《南方周末》的优势逐渐消失。1991年,南方日报社编委会决定《南方周末》自次年第一期起由对开4版扩为对开8版,从日报社内部抽调一些年轻人参与扩版,其中包括《南方周末》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记者朱德付。现在身为《中国周刊》总编辑的朱德付回忆,报社当时安排几个年轻人进去,无非是想让其做得更娱乐化一些。谁知这些年轻人不安份,他们觉得在那么如火如荼的改革

理想照耀现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kisuamd347
  • 文件大小48 KB
  • 时间2017-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