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卢汉与莱文森技术本质理论比较.doc麦克卢汉与莱文森技术本质理论比较
技术观是关于技术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论系统。技术本质概括说明了技术是什么。对技术本质的研究是技术哲学的一个基本而且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研究技术哲学需首要面对的问题。作为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莱文森在技术观与技术本质的研究上对麦克卢汉可谓继承与超越并存。作为媒介研究的直观洞察者,麦克卢汉以其警语断言式的结论洞察技术,而作为技术哲学范式探究者的莱文森则以一种哲学思维对技术观作出本质论述。
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麦克卢汉对“媒介即讯息”这样解释:“每一种媒介都创造一种自然。媒介是一种‘使事情所以然’的动因,而不是‘使人知其然’的动因。”莱文森在《数字麦克卢汉》中对这一思想做了进一步补充,认为“用这个视角回顾传播史,每一种新媒介都把一种旧媒介作为自己的内容,在网络时代,网络则把以往一切媒介作为自己的内容”。
“媒介即讯息”这一论断至少包含四层含义:
第一,传播学研究长期以来关注媒介内容而忽略媒介形式,意味着媒介形式具有隐匿性。事实上,人们对一种媒介的关注往往经历“形式一内容一形式”的过程,即从关注媒介的功能、作用,进而关注媒介所承载的内容,最后当新媒介出现时,再重新关注旧媒介的性质和形式。麦克卢汉所说媒介环境的隐匿性实际上是技术隐匿性的延伸,是对法国技术哲学家埃吕尔技术环境思想的发展。麦克卢汉经典的例子是电灯泡,用以说明他对媒介本身的关注。他分析,电灯泡本身没有内容可言,只是发光的载体,但是由电灯泡所发出的光使人们在天黑后得以延长工作时间,生活的范围和时间都有所扩展。麦克卢汉关于媒介本身形式的关注使他备受争议,比如他认为电视上的暴力节目和娱乐节目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是一样的,电视本身才具有影响力,信息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媒介。也正是因为这一观点,他饱受诟病,被认为是技术决定论者。实际上,麦克卢汉并非不关注内容,而是开阔了传播学研究的视野,虽然过于推崇媒介本身使他带有了理想化和绝对化的色彩。
第二,媒介的内容是另一种媒介。麦克卢汉指出,电视的内容是小说,报纸的内容是印刷文字,广播的内容是口语词。旧媒介成为创造新媒介的认知框架,旧媒介以新的方式被新媒介重新启用。可见,旧媒介仍然是新媒介的内容提供者,新媒介的内容是一种或多种旧媒介,新环境重新加工旧环境。他指出媒介技术对内容的规定性,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但是他并未对媒介技术如何对内容生产和传播产生影响作出说明,而事实,卜媒介内容往往也带有技术本身的烙印。
第三,媒介形式本身包含着讯息。媒介形式的变化会改变人类感官在感知世界时的比例关系,即我们通过感知到的信息来建构外部世界,而媒介则规定了这些感知信息的编码和解码过程。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不再是沟通传播者和受众的桥梁,媒介本身就是世界,世界存在丁媒介之中,我们认识世界并非通过媒介,而是我们就生存在媒介环境中,即“世界一旦被任何一种媒介所表达,它即成为被这种媒介所表达的那个世界
”。
第四,媒介产生变化会带来新的衡量尺度。在《理解媒介》中,麦克卢汉将媒介视为“活生生的力的漩涡”,媒介的新形式从根本上影响了人类的时间、空间观念,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文化结构的组成,媒介所造就的环境可能会对旧的文化形式产生腐蚀和破坏作用,这种影响或冲击本身就胜过其承载的内容。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对人和社会的
麦克卢汉与莱文森技术本质理论比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