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雄性不育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131页.ppt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13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十章雄性不育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
教学的基本要求 (1)理解并掌握雄性不育的概念及遗传原理; (2)掌握质核互作雄性不育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选育、杂种品种的选配方法; (3)了解核雄性不育杂种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方法。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雄性不育的遗传 一、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遗传 二、核雄性不育的遗传 第二节雄性不育的生物学特性 一、雄性不育的形态差异 二、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特征 三、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特性 第三节核质互作雄性不育杂种品种的选育 一、不育系和保持系的选育 二、恢复系的选育 三、杂种品种的选育 第四节核雄性不育杂种品种的选育 一、核不育种质的获得及鉴定 二、光温敏核不育杂种品种的选育
雄性不育(male-sterility)是指不能产生有功能的雄性配子而失去生殖功能的特性。雄性不育性在植物界普遍存在,据Kaul报道:已经在43个科、162个属、617个物种及种间杂种中发现了雄性不育,其中包括玉米、水稻、小麦、高粱、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
1763年Kölreuter就在一些植物中观察到花药败育的现象,以后Gartner(1844)、Herbert(1847)、Darwin(1890)先后在一些植物中观察到有规律地发生雄蕊败育的现象。
1893年Darwin将这种类型的不育性归结为植物雌雄异株的进化,这种雌雄异株使自花授粉植物物种可以自由地进行杂交授粉。Bateson(1908)指出:雄性不育性不是简单地随机发生的偶然事件,而是一种遗传上的调节体系。
Kaul(1991)指出:雄性不育代表了一种良好的遗传机制,这种机制拓宽了高等作物中的基因库和细胞质基础,并增加了高等作物的遗传适应性,还通过对环境的遗传适应性拓宽了植物栖息地和生态范围。
雄性不育可以作为重要工具用于各种作物的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特别是自花授粉作物和常异花授粉作物的杂种优势利用,更是把雄性不育作为最重要的途径。
当杂交母本获得了雄性不育性,就可以免除大面积制种时的去雄劳动,降低种子生产成本,提高杂种种子质量,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第一节雄性不育的遗传

雄性不育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131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3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8888u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