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才聊
埃博拉出血热诊断处置相关知识培训材料
培训地点:医院会议室时间:2014-09-02 参加人员:医院全体医护人员讲课人:哈院长学习内容:埃博拉出血热诊断处置相关知识
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由一种丝状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出血性、动物源性传染病。1976年,埃博拉出血热在非洲的苏丹和扎伊尔暴发,病死率高达50% ~ 90% 。因该病始发于扎伊尔北部的埃博拉河流,并在该区域严重流行,故命名为埃博拉病毒,其形态学、致病性等与马尔堡病毒相似,但免疫原性有所区别。
由埃博拉病毒(EBV)引起。埃博拉病毒其实不易传播。该病毒无法通过水、空气或食物传播,没有症状的人也不会传播,传染途径只有患者或死者的体液和被污染的针头等工具。因此,只要从被检测者中找出患者并将他们隔离,便有助控制疫情。
一、传染源埃博拉病毒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病原体。整个撒哈拉中部和南部的非洲地区有不同种类的果蝠可以携带这种病毒。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可引起暴发,这往往是由野生动物库传播到人类开始,病毒变种的遗传基因几乎相同,与当前西非爆发的疫情相似。根据最新消息,此次疫情的最初感染者为一名2岁男童,通过接触蝙蝠感染了埃博拉病毒。
1
二、传播途径埃博拉病毒不能通过飞沫传播,故其传染性没有麻疹或流感那么强。麻疹或流感患者在出现症状之前就可以传播病毒,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只在出现症状后才具有传染性。
与感染者分泌物的直接接触,如唾液,是埃博拉病毒传播的基本途径。但埃博拉病毒不能通过咳嗽或打喷嚏传播,也不会通过偶然的接触传播。它通过患者的分泌物如呕吐物,腹泻物或血液传播,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它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汗液和眼泪传播。
三、易感人群由于只有那些有症状的患者才具有传染性。被病毒传染的主要是负责照顾患者的医护人员,以及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另一种感染的方式是那些处理尸体时的家庭成员,还有那些吃果蝠、羚羊或其他可能感染病毒动物的人。
四. 诊断依据
(一)流行病学史来自疫区或21天内有疫区旅行过;21天内接触过来自或曾到过疫区的发热者;21天内接触过患者及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尸体;接触过被感人的动物。
(二)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并快速进展至高热,伴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等,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
:多在病程3—4天后出现。持续高热,感染中毒症状及消化道症状加重,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包括皮肤粘膜出血、呕血、咯血、便血、血尿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休克及多脏器受累,多
2
在发病后2周内死于出血、多脏器功能障碍等。
(三)实验室检查见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埃博拉出血热诊方案》中实验室检查部分。
五、病例定义
(一)留观病例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项的发热(体温>℃)患者。(二)疑似病例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项,且符合以下三种情形之一者: 1. 体温≥℃,出现严重头痛、肌肉痛、呕吐、腹泻、腹痛;
;
。
(三)确诊病例留观或疑似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患者血液等标本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结果阳性。若
培训才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